第(1/3)頁
他不像禎和帝,身上流著權傾朝堂的外戚大族的血脈,一生下來就注定成為儲君;也不像皇子們一樣,無論彼此之間斗得多兇,都是皇帝的兒子,誰登上大位都是名正言順。
皇位繼承上的兄終弟及不是沒有,但禎和帝有子嗣,還與衛皓兵戈相向,衛皓“死了”這么多年,頭上一直頂著亂臣賊子的名頭。所有人心知肚明,衛皓這個皇位來得不光彩。
可那又如何?
他也是正統皇室血脈,百姓只要過得好,誰會在意皇室的恩怨對錯?誰會在意龍椅上坐的是誰?
大典前三日,衛皓便下了詔書,要大赦天下,停一年徭役,減免一成賦稅,另外士兵軍餉提三成。
大典當日,還會再永章九處寺廟門口開設粥棚。
實實在在的好處撒下去,他的名聲一夜之間便由黑轉白,百姓們對新帝登基也熱忱起來。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轉好,他為了親民,大典前加的游街章程也可以如愿推進。
龍輦自九鼎門出來,三頂明黃華蓋緊隨其后,后面跟著兩列共十二把芭蕉形的巨大掌扇,宮女和太監穿著一水兒的桃紅與靛藍服色,提著宮燈與花籃跟著。武官在前面開道,儀仗之后,是長長的禁軍隊伍,鮮黃繪著龍紋的旗幟像一條條的小魚,追隨著華蓋,追隨著龍輦,浩浩蕩蕩,遠遠一看,便似真龍現世,浮游于熱鬧的街市之上。
老百姓一輩子能有幾次看見真龍天子?還是這么大陣仗的。上一回禎和帝接見大宛使臣,因為是莊嚴的場面,不能太喧鬧,官兵是提前清過道的,真正目睹過禎和帝龍顏的百姓其實十個里也沒有一個。
但這一次不同,新帝登基是喜事,自是越熱鬧越好,萬人空巷,百姓們把能站的地方都擠滿了,親眼看見了此隆重景象,也不顧什么傳言不傳言,都從眾高喊起萬歲來。
“陛下萬歲!萬歲!”
衛皓在龍輦里向百姓揮手致意。
這個場面其實有些熟悉。
十三年前,大宛來襲的兵馬被擊退之后,他被薛相推上車馬,沿街的百姓便是如此歡呼的,仰望他的眼神,就像在望唯一的神祇。
那時的他,被趕鴨子上架,惶惶不安,但聽著那充滿崇拜與敬仰的歡呼聲,難說心里沒有自得與飄然,也有對當皇帝的一點期待。
然而,所有的憧憬美好都在與王師碰面的那一刻幻滅了。
隨之而來的,就是地獄。
衛皓臉色變了又變,恨意再次洶涌澎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