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也有少數專家使用自體其他部位的骨組織來修補,可依然有10-15%的概率會發生腦脊液漏或者嚴重顱內感染。 但是顱底的骨質跟頭部的骨質構成不一樣。 顱底骨厚薄不均,局部薄如蟬翼,部分堅實牢固。 而且,骨質里穿插神經和血管,磨骨瓣時稍微一點點偏差,就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 趙原必須要通過直徑一厘米的鼻孔,長度八厘米的管道,完成取出骨瓣的操作。 “趙原的想法天馬行空?!? “難度太大了。要換是我,絕對沒有這個魄力。” “主要被梅奧羅本團隊逼的?。∪绻凑罩暗娜肼?,進入病灶,指不定要陷入對方設計的坑道。趙原選擇一個新的入路,以及入路打開復原方式,可以降低對患者的大腦損傷。” “我感覺汗毛孔都豎起來了。難怪王院士會千里迢迢趕來站臺。他肯定是被這個想法給打動了?!? 如同觀摩區的醫生所分析的那樣。 王恩麟的確是被趙原提到的顱底原位骨瓣新術式所吸引的。 但那也是在看到病人之前,王恩麟覺得勝算會很大。 只是如今病人的腦部相當于有過一次創傷,如今想要執行這個新術式,誰也不知道需要承擔什么風險。 沒有文獻支持,沒有類似的報道,全靠個人的直覺。 但趙原的性格如此,一旦決定做了,就會非常堅定。 如果說趙原制造入路的思路讓人驚艷,那么接下來的操作讓人再次眼前一亮。 趙原采用的是筷子手法。 這個手法雖然自己寫過文獻,也有過推廣,但在國內的知名度甚至比不上國外。 緊張感伴隨著趙原穩步推進逐漸消失。 趙原不斷切換著手里的工具,開始對腫瘤進行切除。 “出血了!” “好大的血量啊?!? “據說羅本團隊發現血量太大,所以才會草草結束手術。” “看來趙原要重蹈覆轍了?!? “大驚小怪做什么,沒看到王院士的表情很鎮定嗎?不出意外,在術前他們就預料到了。” “這么大的出血量,嘿,真心是難啊!” 趙原一遍開始處理出血點,一遍同時切除腫瘤。 筷子手法展現出了優勢。 他比正常的外科醫生相當于多了一只手,所以處理起來效率更高。 有人注意到了這一點,感慨道,“他的手法雖然看上去有些奇怪,但在操作器械的時候,能達到不錯的效果。” 有人看過趙原的介紹,回憶起文獻關鍵詞,“這是筷子手法,趙原獨創的一種術式。當初唐金就是被趙原的這個術式所吸引,加入天華醫院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