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在心臟射血的時候,心臟瓣膜這扇門打開,讓血液按照固定的方向流動;同時,這扇門在心跳間隙關閉,保證血液不會回流。 任何影響瓣膜正常開合的情況,都會給心臟帶來負擔,心臟無法有效的將血液輸送到身體最需要的地方去。 主動脈瓣位于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控制射入主動脈的血液不會回流到左心室。 主動脈是最主要的大血管,左心室的血液通過主動脈到達全身。 患者有嚴重瓣膜反流,另外主動脈瓣狹窄。 如今趙原需要用介入的手法,將人工的瓣膜植入其內,取代病人自身殘缺的瓣膜。 當入口打開的時候,很多人都松了口氣。 這種方法只要選對了通道,接下來就是水到渠成。 介入科的專家發現不對勁之處,“趙教授采用的器械、支架好像都是國產的。” 胸心外科專家也發現端倪,“器械和支架跟常規的不一樣。應該是他自己做了改良和設計。” “果然厲害。” 盡管大家都知道器械都是進口的更好,但看到主刀用自己設計或者改造的器材,會更加地欽佩。 不是所有的外科醫生都有能力改造器械的! 外科醫生在針對不同的病人會將器械進行調整和改造。 這個過程足以看出醫生的靈活與自信。 必須要建立在深厚的解剖知識,以及對器械功能的理解。 從介入通道創新,再到器械的改良,趙原用一臺手術征服了很多人。 原本的懷疑消失不見。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 看似很難的手術,在打通關鍵環節,變得極為流暢。 原本開胸可能要做四五個小時,如今不到一個小時就完成了。 時間縮短,也是對病人的保護! 趙原終于做完最后一個步驟,輕松地說道,“大家辛苦了。” 高高抬起,輕輕放下。 原本緊臟的情緒和壓力,在有條不紊的推進過程中徹底消失,取而代之,是成功的喜悅。 盡管手術耗時不長,但其中藏著的細節太多了。 倘若不是病人年齡大,身體糟糕,趙原肯定會用傳統的方式處理。 只有主刀才知道,患者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趙原走出手術室,耿志超以及患者的兒子在外面等待結果。 “手術做得如何?”耿志超迫不及待地問道。 趙原表情鎮定,“手術做得不錯,一個小時之后,病人應該能下地走路。”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