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趙原接到大師哥姜柏的電話。 他接受肖華的意見后,將改好的論文交給姜柏。 姜柏沒有及時恢復,仔細研究過后,給他列舉了不少建議。 趙原看到數千字的建議,第一反應是,備受打擊。 第二反應是,自己還有諸多不足。 人無完人,任何人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 尤其是理論研究,需要嚴謹的治學態度,淵博的知識結構,稍有不足,難免出現疏漏。 有人幫你毫無保留地指出來,這其實是好事。 論文被打磨得密不透風,如此才經得起推敲。 以趙原的名字,發表的car-t論文,其實竺海霞在其中做了不少補充。 而且,涉及生物藥物,更多以實驗數據為主。 趙原如今撰寫胸心領域的博士論文,更偏向于理論,所以需要更多經驗與底蘊來補充。 姜柏、肖華等人的經驗,此刻就顯得無比重要了。 對博士生而言,論文不僅是為了拿到文憑,還是確定自己的理論根基。 以后申請國家課題,或者搞相關領域的研究,都會圍繞這幾篇論文而衍生。 姜柏知道論文對小師弟的未來有很大的影響,故而看得很細致,差不多給了近一百條修改意見,甚至連標點符號都做了修改。 趙原看到修改后的文稿內心十分感動。 姜柏平時工作很忙,形成這么深刻的意見,可想而知,花費多少精力。 “小師弟,你的論文其實已經達到博士畢業的水平,不過,我覺得還是要優化一下,爭取能達到優秀畢業論文的水平。關于無管技術的研究,我覺得案例還是不夠多,建議再采集一些數據。” “你對技術的闡述發人深??!但是,有一個問題并沒有考慮。你給的技術思路,是建立在自己扎實的技術之上,對于普及或者復制,是有很大的難度。 想要讓一種理論廣為接納,要給予普及、簡化的思路,最好能形成簡化版,方便讓更多的人在臨床上復刻你的技術?!? “有兩處的論文引用不恰當,我查了一下,你提到的那個作者不夠權威,不具備說服力。我查閱了一下資料,一個瑞典的外科醫生發表過類似的論文,他在歐美有一定的知名度,更適合引證?!? 姜柏在閱讀論文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奇怪的地方。 趙原的研究思路是正確的,但他引用的文獻卻是偶爾會有偏差,都是比較冷門的,或者文獻查不到一些數據。 姜柏自己給出解釋,趙原才剛剛接觸科研,對國際上的知名學者不太熟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