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趙原先開始處理腦部即將形成的血栓,如果這個地方不處理掉,手術的時候直接爆發,那將是呈幾何難度。 倘若換做正常的手術模式,這部分的手術應該交給介入科來負責。 但,趙原直接就上手把這個活兒干了。 因為他有這個能力,另外他也不放心讓別人處理。 因為這個地方處理得不好,對接下來的支架植入,也存在風險。 就像是設計一個高樓大廈,總設計師只能有一個,整體思路是總設計師的。 四十分鐘過后,趙原處理好了腦部血栓。 張瑞知道觀摩區有介入科的同事在觀看手術,恐怕他現在的心情一言難盡。 介入主任如同張瑞所想,聽說趙原要做介入手術,本來都做好準備,隨時下場。 結果趙原根本沒考慮到自己。 一個多小時的手術,直接四十分鐘干凈利落地完成。 整個過程值得學習的地方太多了。 難怪王恩麟院士在很多場合都公開表示,趙原未來會成為神經外科、介入、胸心外科、運動醫學等諸多領域獨一檔的存在。 以前介入主任覺得自己挺牛,學了這個技術之后,扛起了一個科室,成為醫院的紅人。 如今算是見識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趙原拿著鴨嘴鉗,半個多小時了,只進入了一點,血管太小,狹窄逼仄,空間只有一點,關鍵是不能產生損傷。 一點一點地進入,一點一點地慢慢分離。 “準備取血管!”趙原吩咐江靜。 江靜回過神,將人工血管交給趙原。 另外還截取了一部分靜脈。 病人的冠脈上有一部分血管不能用,必須要用靜脈取代,完成搭橋。 手術的難度又提升了。 這是主刀在手術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 就像是修下水管道的時候,突然發現有一段存在問題。 還沒達到壞損的程度,將就著可以使用,但可能會成為下次淤塞的關鍵原因。 如果是下水管道還可以將就,但涉及人的健康,那就得提前未雨綢繆。 趙原可以不搭橋,但幾年之后,這一小段發生蛻化的冠脈可能會成為病灶。 所以趙原直接在術中進行處理,當然,這也是跟病人親屬進行溝通過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