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回到陋室,已經是中午十二點過了。
匆匆吃過午飯,老張頭卻并沒有繼續畫符,而是趕緊將所有的家伙事兒,以及此前已經被我清洗干凈的各種筑基用的材料,一一打包了起來。
按照他的說法,筑基對環境的要求頗高,整個過程容不得半分的打擾。而學校現在雖然已經放假,但絕大部分的學生其實都還沒有離校,實在不是筑基的理想場所。
而且筑基所用的湯藥,也需要以柴火熬煮。到時濃煙滾滾,怕是剛一生火,就會被學校里的保安人員驅趕!因此,他早就提前為我物色好了另一處筑基的場地。
對于老張頭的安排,我早已習慣了服從,也不多問,接過他遞來的包裹,便和他一起匆匆離開了學校。
然而,等到我倆抵達目的地時,我卻不由當場一愣,下意識驚呼了一聲:“陽明祠?”
狐疑的看了老張頭一眼,又看了看緊閉著的朱漆大門,我忍不住便摳了摳腦門兒:“你說的筑基場地,該不會就是這里吧?”
“嘿嘿,沒想到吧?”
老張頭得意一笑,這才上前拍打起了綠銹斑駁的銅制門環。足足拍打了近十下,緊閉著的朱漆大門,這才被人一下打開。
開門的不是別人,居然正是夏小怡!
她怎么在這兒?
難不成,這里就是她落腳的地方?
帶著滿腹的狐疑,我趕緊跟著老張頭走進了大門,夏小怡則將一塊“閉館”的告示牌,直接掛在了門口,這才再度緊鎖上了大門。
話說,這其實已經不是我第一次來這兒了。因為它是距離學校最近的一個景區,早在開學的時候,我就和班里的同學來過一次。
但我著實沒有想到,老張頭竟會將我筑基的場地選在了這里。更沒想到,我此前曾光顧過的“扶風茶社”,竟然就是夏小怡開的,難怪她可以住在里面……
陽明祠,始建于清嘉慶十九年,距今已經有近兩百年歷史。它是后人們為了紀念明代大儒王陽明,而特意修建的祠堂,所以才稱之為“陽明祠”。
說是陽明祠,其實又不僅僅是陽明祠,而是三組古建筑的總稱,其中包括陽明祠、尹道真祠以及扶風寺三部分。三組古建筑共同組成了環境清幽、景色秀麗的扶風山景區,清代西南巨儒鄭珍,曾贊之為“插天一朵青芙蓉”。
但我實在想不通的是,老張頭為何會將筑基的場所選擇在這里?
畢竟,這地方可是景區呀!盡管夏小怡在門外掛上了“閉館”的告示牌,可那東西也只能擋住普通的游客罷了。真正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那東西無疑是形同虛設。
要知道,這地方可是經常被政府征用,用來舉辦一些畫展、文學研討會甚至是年會之類的活動。而現在恰好又是年末,可不正是這一類活動舉辦的高峰期么?
面對我的提問,老張頭并沒有作出任何的回答,而是微微一笑,直接將我領到了后山,指著半山腰處的一個洞穴問道:“知道這是什么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