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他一邊往盞中沖入滾水,一邊富有韻律的攪動茶筅,調(diào)出茶膏和湯花。
6信也不說話了,攏須看著6云專注點茶的樣子,神情一片平和。
“想不到父親還曾是文試魁,”點茶完畢,6云一邊奉上茶盞,一邊才輕聲道:“倒未曾聽人提起過。”
6信接過茶盞,輕輕吹著乳白的湯花,狀若淡然道:“都是老黃歷了,還提它作甚?”
“呵呵……”6云笑笑道:“那么說,當(dāng)年父親被評為二品上中了?”
“那是自然。”6信終是難掩自得道:“歷來,文考武試的魁,都會被評為二品上中。”
6云點點頭。他自然知道,大玄開國以來,更新了前朝的九品官人法,以考察法來定官人的品位。
所謂九品官人法,就是將準(zhǔn)備出仕者,評定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品級,然后依品授官。當(dāng)然,下三品是撈不著被授官的……
原先的九品官人法,只是以被品評者的家世、行狀來確定其品級。家世便是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輩的資歷,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行狀則是個人的品行和才能。
很顯然,行狀的品評,是個很主觀的東西,糅雜了太多的個人好惡、遠(yuǎn)近親疏。哪怕你再有名氣,本事再大,如果中正官就是不爽你,依然可以給你個‘崇尚虛名、才高德寡’的惡評,把你給搞到下品里去。
而一套規(guī)矩想要成為長久的規(guī)則,就必須盡量減少主觀評定,增加可以量化的客觀評價。那什么最客觀?自然就是家世了。誰的家世好,誰的家門高,用不著臉紅脖子粗的爭,大家一條條擺明了比比就是。
我爹是侯爵,你爹是伯爵,那我就比你家世好。咱倆的爹平級,但我爺爺比你爺爺級別高,我的家世自然還是比你好……
很顯然,這種法子也最符合公卿高門的利益,自然得到他們的全力支持。
所以九品官人法對人才的品評,很快就變成了家世的比拼。誰的出身高,誰就會獲評高品。誰的出身低,那任你再有本事,也只能獲評下品,無緣廟堂清流。這便是所謂的‘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
但這法子實在貽害無窮,無數(shù)的庶族人才沒有出路,對朝廷心懷怨恨。而士族這邊,根本不用任何努力,年紀(jì)輕輕就可以獲評上品,得授高官。士族子弟自然不會再去用功讀書習(xí)武,只知道尋歡作樂、奢侈享受,很快就變成了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寄生蟲。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