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三代之治(求訂閱)-《始皇帝》
第(3/3)頁
趙政道:“在邯鄲城,我曾求學于鹖冠子,這位賢者為趙國太史,曾經在趙國書庫當中,發現一些龜甲,在龜甲之上記載著七大洲的事情,甚至記錄著七大洲的簡略圖紙!”
召喚著侍從,侍從取過白帛,趙政在上下畫著,畫著世界地圖。
神州就是亞洲,西洲就是歐洲,南洲就是非洲,孤洲就是大洋洲,寒洲就是南極洲,南殷洲就是南美洲,北殷洲就是北美洲。
開始講述大致的地理格局,只是很多東西皆是忘記了。
那個穿越者也忘記七七八八,忘記洋流方向,很多東西描述不清晰。
趙政道:“昔日的時刻,周武王滅亡殷商,殷商之民一部分成為宋國之民,衛國之民,可還有一部分遷移到這里,成為箕子朝鮮,還有一部分繼續北上,在那里經歷諸多的冰雪,又是闖過大陸橋,行走大約萬里之遙,到了北殷洲,少部分定居在南殷洲。那里水草肥美,第四平坦,頗為適合民眾生存。”
司馬澤嘆息道:“竟然有這樣的事情!”
沒有懷疑其真實性,君子一諾,尚且千金,況且是太子之言。
直接取出板櫝,開收據記錄這些史料。
趙政又是道:“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于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這里寫的不好!”
“伊尹放太甲于桐,尹乃自立,暨及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這里也寫得不好。”
司馬澤道:“太子,我考證一些古老的竹簡,龜甲,獸骨等,三皇太遠,暫且不好了,可五帝的史料卻有很大真實性,夏商周的史料卻是仔細斟酌,卻是發現,上古圣王并未想象當中的美好。”
“五帝時代蒙昧不堪,多數為部落時代,可能幾百人一個部落,幾千人一個大部落,五帝也只是部落聯盟首領而已,可能有較大的權力,可地方那些部落首領也是權力不。”
“在西北有戎族、羌族,還有北方的胡人,皆是部落為主,諸多的部落散居在一起,沒有律法、文字,生活頗為粗放。當年,大秦能擊敗諸多犬戎部落,就是因為他們是部落,沒有君王,沒有文明,只有部落首領。至于后來的義渠王,也并非義渠部落的君王,只是部落首領而已!”
“這些部落彼此內部當中,爭斗激烈。部落首領皆是眾人推選而來,也就是所謂的公下。等到部落首領年老體衰的時刻,往往有新的部落首領取而代之,甚至將其殺死,也就是禪讓制。”
“這個過程當,頗為血腥殘忍。在西北那些部落當中,現在還保存著公選制,禪讓制……難道他們比大秦更加文明嗎?”
“從這些部落情況可知,公選制,禪讓制,頗為血腥。儒家所謂的,遠古圣王品德高尚,禪讓君王給賢明之人,只是欺人之言。”
“五帝時代,所謂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皆是部落聯盟首領,與秦國北方胡人部落的那些首領,沒有什么區別,品德也不高尚,反而靠武力奪取首領位置,又是因為年老被年輕人奪走首領位置!”
“夏朝時刻,變為半農業半游牧,夏人有了律法、典籍、文字,有了土地城邦。可夏朝都城,方圓百里是掌控范圍,太遠就是附屬的部落,附屬的城邑。那時游民為主,逐水草而居,若是土地肥力下降的時刻,就是遷移到其他區域。”
“殷商只是夏朝附屬的一個邑,卻是擊敗夏朝,成為諸多城邑的中心,成為文明的中心,制造青銅武器,鋒利無比;駕馭著戰車,攻擊力強大;鍛造的皮甲,也是防御強大。又是種植五谷,食物豐收,人口眾多。又是掠奪其他部落,或是城邑的人口,化為奴隸,直接祭祀祖先。因為洪水泛濫,又是土地肥力不足,時常遷移都城,最后定居在朝歌。”
“周只是西方的一個部落,只是殷商的一個附庸。可學習殷商之后,卻開始鑄造城池,開始建造武器,種植五谷,人口在增加,不斷強大起來,同時捕捉西方的奴隸,獻給殷商,祭祀祖先。”
“殷商也對日益強大的周邑忌憚起來,借口殺死季歷;又是找一個借口,殺死姬昌,用其尸骨祭祀祖先。周武王心中不忿,又是擔心紂王在平定徐夷之后,進攻周邑,于是準備起兵進攻朝歌。那時,殷商的祭司帶著禮器前往周邑,稟告朝歌的內幕。又是有昔日在殷商為官,又是投靠周邑的姜太公,熟悉殷商的一切,于是率領五萬大軍渡過黃河,避開殷商的警戒,直接殺到朝歌城,才被紂王發現。”
“那時朝歌兵力空虛,主力皆是在東方,兵力不足三萬人。紂王感覺兵力不足,驅趕奴隸攻擊武王大軍,又是殷商大軍在后方督戰。開戰之后,周軍略占上風,殷商在潰敗,奴隸開始反戈一擊,同時部分殷商貴族也是倒戈,紂王大敗而走,不甘心投降,直接自焚而亡。”
“周武王擒殺諸多的殷商貴族,回到周邑,開始殺死殷商貴族祭祀祖先,并號為帝日乙,繼承殷商制度。同時冊封諸多的姬姓弟子,還有諸多功臣,防備殷商余孽反擊。雙方激戰百年之久,才平定殷商余孽。”
司馬澤興致勃勃的講述起來。
史書上記載的,未必是真的,畢竟有很多美化,或是丑化的部分。
很多東西,要經歷考證。
在他的考證當中,五帝時代的圣王,就是一群部落首領,并沒有多道德高尚,與北方那些戎族、羌族、胡人部落首領,沒有太大的區別。
到了夏商周時代,開始進入城邦時代。
殷商,也只直接掌控朝歌附近,大約是百里的領地,外圍就是下屬城邑,再遠一點只是進貢而已,關系更加疏遠,掌控更加的弱。
周朝,所謂的國野制度,本質上依舊是城邦時代,
直到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城池數量增加,國野變化,進入王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