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混沌本無形,可某些人卻是為混沌鑿開七竅,于是混沌死了。
開鑿鄭國渠,也好似為秦國開七竅。
短期內,能帶來巨大的好處,可長期而言,卻是壞處很大。
后世以為,開鑿鄭國渠后,秦國才變得富強起來,關中才變為府之國。
其實,這是錯誤的。
在鄭國渠開鑿前,關中就是府之國,在圍繞徑河,渭河區域,多數為農耕發達地區,農業頗為繁榮。西周定都在關中,就是看重關中的肥沃;秦國更是依托關中的富饒,直接成為巨頭級存在,威壓六國。
未開鑿前,關中渭南地區多數以農耕為主,渭北為牧業區,關中呈現著牧業與農業的二元制結構。
鄭國渠開鑿后,改變渭北的生態環境,讓渭北的牧業區變為農耕區。
增加關中的耕地范圍,從短期來看好處很大,可從長遠來看卻是害處很大。
后世,有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湖等活動,就是為了保護環境。
后世,修建三北防護林,也是為了保護環境。
北大荒進行大量退耕,也是為了保護環境。
若是不保護環境,會出現各種水旱災害加劇,土地鹽堿化,土地沙漠化,春風沙大等等問題。
在很多草原地區若是引導溝渠,加以灌溉,也能變為肥沃之地,也能增加糧食產量,可國家是禁止的。直接把這些草原地區的耕地,耗水大,效益差,破壞環境大。
在秦國,已經有保護環境的概念。
只是有些方面,還是看的不透徹。
比如,鄭國渠的修建,只是看到短期帶來的各種好處,至于長期的弊端,卻是未能看到。
反而是鄭國,長期修建水利,秉承道家的思想,從混沌死當中看到修建河渠的危害性,看到草原牧業區變為耕地區,對于關中環境的破壞。
“詔,仲父!”
趙政道。
很快,呂不韋來了。
趙政揮手之下,四周的寺人奴仆等皆是散去,只剩下兩人。
趙政道:“仲父,我有一些擔憂……”
著,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些擔憂出來。
呂不韋聽著,也是沉默起來。
剛開始的時刻,還感覺不在意,可漸漸感覺問題很大。
關中地區,呈現農業區與牧業區的爭奪,兩個區域不斷的爭奪拉鋸。
西周的時刻,定都在關中地區,只是隨著人口的增加,農業區的擴大,尤其是北方牧業區變為農業區,生態環境在變差,于是周平王只能遷都到洛陽。犬戎的威脅大,可生態環境的惡化,也是因素之一。
等到周平王遷移之后,大量的周人東遷,導致很多耕地變得荒蕪,牧業區在擴大,耕地區在減少。
客觀上,生態環境在緩慢的恢復,于是關中區域再次變得肥沃起來。
可鄭國渠的修建,又是會將牧業區變為農耕區,增加糧食產量的時刻,也會帶來環境的問題,生態破壞加劇。
最多二百年,就的遷都洛陽。
呂不韋沉默著,許久后站起身來道:“大王,必然修建大渠,可灌溉渭水之北。到現在,秦國在變得強大,六國在變得弱。可六國還是很強大,秦國想要滅國,需要漫長的時間,長平這樣的苦戰未來還會發生,沒有足夠的糧草,根本無法支撐秦國大戰。”
“修建大渠之后,可灌溉渭河以北,大約是三萬頃耕地,大約是三百萬畝耕地可得到灌溉,畝產至少為十石粟米,每年可謂秦國增加三千萬石糧食,扣除民眾消耗,每年結余兩千萬糧食!”
“至于大王的河道淤塞,可定期處理河道泥沙;等到平定六國之后,可減少渭北之地耕地數量,直接化耕地區為牧業區;還有諸多的政策,進行適當的補救,大王不能因噎廢食。”
了很多,鄭國渠要修建。
趙政也是沉默著。
有些方面,存在吹牛夸大的問題。
畝產十石不可能,可畝產五石還是問題不大的。
至于后期出現問題,減少灌溉區域,某些區域進行退耕,也是可以實行的。
等到秦國統一下的時刻,必然遷移秦國之民前往六國,關中的人口在減少,退耕還林還是可以進行下去的。
未來重要,可還是眼前重要。
不能因為未來的隱患,就是現在裹足不前。
趙政點頭道:“可!”
呂不韋松了一口氣。
不久之后,鄭國開始行動起來,開始進行測繪測量。
測量關中北部的地形,畫著精細的地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