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退出江湖和離開江湖是兩碼事,前者表示今后不再多管閑事,但是別人虧欠自己的債還是得要回來,后者則意味著徹底的割裂與放棄,脫離中原,江湖規矩就失去了支撐,別人不會主動跑到西域還債,楊元帥也沒辦法向數千里之外的欠債人要求回報。
秦夜明曾經花了多半年時間打聽楊元帥的往事,創立了一份“債務”名單,記載著當時的大概情形與此人目前的狀況,尤其是外界的口碑,顧慎為從中圈定數人,秦夜明再度調查,最后確定兩人可用,其中一位正是高恩賜。
那時的高恩賜才只是一名小校,還沒有升為宮門司馬。
顧慎為選人有兩項重要原則:在江湖中仍然聲名顯赫的人不選,這些人的“情義”網絡太復雜,斷不肯為一位去世多年的恩人還債;經常將楊元帥掛在嘴上談論不休的人不選,他們不遺余力地傳播恩人的美名,很可能自以為互不虧欠,不愿意再付利息。
這兩樣高恩賜都不沾,他早早地離開江湖回家過日子,娶妻生子,繼承父親的軍職,鄰里親友都知道這是一位穩重的人,人情往來從無瑕疵。
秦夜明找了一個機會,表明了自己的真實身份。
西域即使天翻地覆,對中原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高恩賜聽說過龍王的名號,卻不覺得他有多危險,于是熱情而謹慎地接待秦夜明,打聽顧家的往事。
很快,高恩賜確認顧慎為的確是顧侖將軍的后人,至于楊元帥與顧家的關系,他早已了解到不少內情,甚至知道楊元帥的弟弟楊崢一直留在顧家。
因此,當秦夜明宣稱顧慎為有權利代表楊元帥時,高恩賜表示認可,心中那塊橫亙多年的石頭終于落地,換上一塊更大更重的負擔——當他終于知道顧慎為的目的是向皇室尋仇的時候,已經無法洗清雙方數年來的同伙關系了。
高恩賜一直在等這個機會,能與顧慎為面對面交談,厘清事實,為自己的“還債”劃清一條清晰的界限,他欠楊元帥一份大大的“情義”,但還沒到為此拋妻棄子、背家叛國的地步。
兩人沒有立刻談到這個話題,而是先說眼前的事情,顧慎為最后一次得到高恩賜的情報是在一個月前,那時皇太后就已經對嚴沁生出殺機,選中的刺客正是嚴沁所信任的張佑。
高恩賜只是一名宮門司馬,接觸不到多少宮廷秘事,這條情報是別人告訴他,他再想辦法轉到宮外的,這也是他愿意為顧氏后人效力的原因之一:顧慎為在宮中的線人不只他一位,這讓高恩賜覺得自己身處一張大網當中,安全性因此倍增。
“羽林軍將張佑和張吉兒搶走,把她的計劃給破壞了。”無論是留是字條,還是交談中,高恩賜都以“她”代表皇太后。
“她以為讓羽林軍鬧些事,可以制造借口招回大將軍龐寧,可公主和駱琮卻想利用這次機會掌控全城。”顧慎為說。
公主與皇太后的斗爭將如何進行下去?兩人就此聊了幾句,接下來,高恩賜決定問出自己最關心的話題了,“顧公子,我一直在盼望今天的見面,有些話我希望當面對你說。”
“高司馬請說。”顧慎為也在等候這次見面,他對高恩賜的了解非常深入,卻從來沒有過直接交往,這對他來說也是從未有過的奇怪經歷。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