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張偉自言自語了一會,又問北斗。
“先生,您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
北斗立刻回應道。
在它的程序設定中,張偉的命令就是最高命令,張偉的利益就是最高利益,因此,它只會這么回答。
聽了這個回答,張偉也笑了笑,既然自己已經(jīng)做出了決定,那就不要再猶豫了,就這么干!
他已經(jīng)迫不及待的想見到自己構想的那個場景了!
到了那個時候,他才可以算得上是大勢已成,自己就是自己的靠山,想要做一件事的時候也不用有太多的顧慮!
張偉深吸了一口氣,平復下激動的心情,然后開始投入智能機器人技術的研究中。
智能機器人說起來簡單,但是研發(fā)制造相當復雜,尤其是智能服務機器人,它需要具有人的動作、行為、想法以及各種能力,這就牽涉眾多科學與工程學科,包括機械和電氣工程、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腦科學、仿生學、控制學等。
因此,想要一個人獨立研發(fā)制造智能服務機器人,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不過張偉不一樣,他在大發(fā)明家系統(tǒng)的幫助下提高了學習能力,然后利用四年時間掌握了諸多科學領域的專業(yè)知識,因此他有能力獨自完成智能服務機器人的研發(fā)制造。
想要制造出這樣的機器人,最關鍵的技術就是結構設計、感知,認知,行為控制,對眾多機器人公司來說,目前的主要瓶頸則是感知和認知功能。
感知,是通過各種傳感器來獲取外部環(huán)境信息的過程,其目的是要讓機器人能聽會說,能看會認。
這些能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是想要讓機器人做到這些就很難了,需要許多尖端技術,比如三維導航定位技術、視覺感知技術其中包含人臉識別、手勢識別、物體識別和情緒識別等相關技術、語言交互技術其中包含語音識別、語音生成、自然語言理解和智能對話系統(tǒng)等、文字識別技術也就是讓機器人能夠通過攝像頭來進行文字識別的技術。
認知,是對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并轉化為經(jīng)驗的過程,簡而言之就是讓機器人能理解,會思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