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作者:一葦
太原羅本先生集前人雜劇評書之精華,雜糅出入張氏幕府參與軍機所得,費十年之心血作出一部雄文《三國志通俗演義》。此書一出,但凡其后之通俗演義小說皆不能出其右者,蓋因三國一書在無歪曲重要史實的基礎(chǔ)上,其對百余年波云詭譎的亂世進行了精彩描述,無論是官渡、赤壁、夷陵這樣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抑或宛城、濮陽等中小規(guī)模的戰(zhàn)斗均無重復(fù)之感,在合理性和娛樂性上達到了完美的平衡。但能讓三國演義勝過同儕,千載之后神州大地上到皓首蒼頭下至垂髫童子均津津樂道于三國,在于其成功塑造了一大批各具鮮明性格的英雄人物。小兒輩戲謔“或笑張飛胡,或笑鄧艾吃”,但凡華人之地,三國就是永遠的話題。
余于牙牙學(xué)語之時,即嗜聽評書,單田芳先生播講一部《明英烈》即為啟蒙之作。時至今日只記得盔歪甲斜的常茂、詼諧搞笑的胡大海、北國武圣人脫脫老太師,其余人物均面目模糊矣。后得聞袁闊成先生之《三國演義》,如獲至寶,每日午餐時食不知味,無所落箸,被家母斥為三國下飯。及長,觀前人以漢書下酒,不由撫掌大笑“英雄所見略同,古今不易”。又,幼稚園時以一部《三國演義》開蒙,勝三字經(jīng)多矣……..
《三國演義》一書成文數(shù)百年后,文明昌盛,有一喚為互聯(lián)網(wǎng)之神器現(xiàn)世,一眾喜好舞文弄墨之徒亦借此力,作架空歷史小說大興于世。蓋其能圓一眾人等心目中缺憾,重定地水風(fēng)火,另開世界耳。此等書中,三國世界亦頗茂盛,惜乎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可觀者寥寥。幸中原一大才,名喚趙子曰先生做一奇文《三國之最風(fēng)流》頗與某心中之三國相通。得覽以來,愛不釋手,雖只有開篇數(shù)卷,但管中窺豹,英雄氣已露。遂發(fā)愿做此出場人物武評。
俗諺云“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然欲談最風(fēng)流之武將武力,必先明了趙子曰所依何本,否則此武評不啻為緣木求魚。吾讀其文數(shù)遍,似有所悟。
夫《三國演義》后人評為七實三虛,觀最風(fēng)流此文可謂九實一虛矣,或問一虛為何?蓋武力矣。演義補志之不足,又兼后世評彈戲劇之盛,可謂膾炙人口。若趙子呼呂布為墻上英雄,夏侯惇但肉票將軍,則眾論洶洶,難以制也。吾云:尊重傳統(tǒng)為美德。
典韋(98)
為何要以典韋開篇?因趙子一書猶在開局,雖典韋僅為*人物,但其足稱三國時代代表性勇將,堪為標桿。
正史表現(xiàn):
為劉氏報仇,殺故富春長李永與其妻于家中。提頭直出門外,數(shù)百人不敢直視。
單手執(zhí)定牙門旗
攻濮陽西寨,呂布親自出馬肉搏,曹操大為所圍。典韋首為陷陣,飛戟殺人,潰圍而出
張繡叛亂時,典韋持戟死守營門,一戟能斷矛十?dāng)?shù)根,身受數(shù)十處創(chuàng),雙挾兩賊擊殺數(shù)人。死后被割頭傳看,敵人還驚駭不已
演義表現(xiàn):
逐虎過澗
一手執(zhí)定旗桿,古之惡來
與呂布戰(zhàn),郝曹成宋四將不能抵擋
一合退侯成,三次突入濮陽城門救出曹操
戰(zhàn)許褚自辰至午,自申至黃昏不分勝負
中張繡之計,身無片甲,手無寸鐵,提兩個軍人擊死賊無算,死后半晌無人敢入轅門
正所謂“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勇將之風(fēng),千古留名。
荀貞字貞之(71)
本作主人公,因知天下大勢,從小打熬力氣,學(xué)習(xí)武藝、射藝、騎術(shù)。此時披堅執(zhí)銳在所難免,故事中后期則不必,親身破陣乃偏裨將耳。常自詡“常人之勇”,此為自知之明矣。
文中表現(xiàn):
擅擊劍之術(shù),一擲擊中荀衢的劍柄
手搏高家賓客
擅長射箭
沈家一戰(zhàn)殺沈馴、沈丹
力能身披重鎧,前驅(qū)破陣,非一般儒生能比
黃巾圍城第一戰(zhàn)雖破敵但遇險幾身死
陳褒(61)
繁陽亭亭卒出身,有將才,能得人死力,個性大膽不失/精細。先祖曾從擊諸羌,但武力無出眾表現(xiàn),約為輕俠中較弱水平
程偃(65)
為人粗鹵,粗通武藝,尋常人中之壯漢,勝在忠心
文中表現(xiàn):
一按武貴,即令其痛叫
舉重一塊嶙峋大石被霍則刺倒
與黃巾騎卒交戰(zhàn)時落馬,為救荀貞而死
史巨先:(63)
里民,敏捷靈活,西鄉(xiāng)中最早從荀貞之二十人中一人
許仲:(81)
荀貞最早最重要的助力,身高僅七尺,為一鄉(xiāng)之俠。為人深沉有城府,但勇氣過人,江禽等輩附之,彼輩輕俠好勇斗狠,若無過人之勇力,亦不能服眾。
文中表現(xiàn):
諸人驚駭時殺第三蘭
沈家一戰(zhàn)殺五人,傷三人,沖入群敵中殺死沈鈞,受傷一處
黃巾圍城第一戰(zhàn),單身入陣殺敵小帥,如殺一雞
杜買(60)
繁陽亭求盜,曾一夜奔波百里報信被贊為雄武,可惜無膽力
左巨(64)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