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說起西華,有一個人不得不提,此人名叫戴封,濟北剛人,本朝和帝時人。這個人真是一個“至誠君子”,未出仕時在路上遇到盜賊,財物悉被略奪,唯余縑七匹,賊沒有發現,戴封追上去給他們,說:“知諸君乏,所以送給你們。”賊驚道:“此賢人也?!北M還其器物,后來出仕,對策第一,被擢拜議郎,再遷西華令,時汝、潁有蝗災,獨不入西華界,汝南督郵行縣到,蝗蟲跟著大至,這可能讓這位督郵很沒面子,當天就離開了,而他一走,蝗亦頓除,一境奇之。起蝗災的時候通常大旱,這一年不例外,又逢上大旱,戴封禱請無獲,乃積薪坐其上以**,火起而大雨暴至,於是遠近嘆服,都認為他是有德行的人。
戴封的故事,荀貞是聽荀衢說的,聽后也是嘖嘖稱奇,為何獨西華無蝗他搞不清楚,但是這場暴雨他卻可以肯定是來得湊巧,如果來的不湊巧呢?他當時很想問問荀衢:“若是戴封被火燒死了,還會‘遠近嘆服’么?”儒家講“天人感應”,“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乎”?因為光武皇帝之故,本朝盛行讖緯之學,天人感應之說更是被絕大部分的儒生奉信,所以這個問題荀貞最終還是沒有問出口。
屯兵西華城下,荀貞不覺回憶起了在他求學時發生的這一段小故事。連著兩天,他陪著皇甫嵩出營登高,觀望西華城防和城外兵營的動靜。五天后,朱俊、孫堅率部來到,汝南太守趙謙隨軍至。趙謙年有四十多歲,這陣子他連戰連敗,東躲xi zàng,麾下郡兵死傷殆盡,十不存一,ri子過得艱難,氣sè很不好。荀貞與他相見,以子侄輩的禮節行禮,并奉上荀爽的問候。
聽到荀爽的問候,趙謙自覺沒有臉面,長吁短嘆,拽著胡須,苦笑說道:“連戰連敗,全郡陷落賊手,生靈涂炭,愧對天子厚望,我沒有顏面活於世間了!”趙謙是蜀郡人,口音很重。他家世代簪纓,其祖趙戒歷仕安、順、沖、質、恒五帝,司空、司徒、太尉都當過,其從父趙典,與李膺、荀昱等并列“八俊”,歷任兩千石,延熹九年,舉荀爽至孝,其弟趙溫胸有大志,初為京兆郡丞,嘆道:“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嫌郡丞一職低微,遂棄官歸家。
皇甫嵩安慰他說道:“勝敗乃兵家常事。汝南賊二十萬眾,公以些許郡兵支撐到現在很是不易。我等對汝南地形不熟,公向有清名,深孚汝南民望,還要多賴公之助才能破賊定亂?!?
趙謙說道:“一切皆從將軍軍令?!?
……
朱俊來到,兩軍會合,皇甫嵩前幾天已試過汝南黃巾的戰斗力,并在這幾天里盡觀城內外黃巾的防守布置,可以展開攻城了。
讓朱俊部休整了一天,次ri,以皇甫嵩部為主,朱俊部為側翼,出動了萬余兵馬開始進攻。
yu要破城,先得把城外的黃巾兵營給打掉,要不然在攻城時會腹背受敵。黃巾軍城外兵營的主將是劉辟,副將是吳霸,面對漢軍的進攻,兩人帶兵出營,與之廝殺。西華城頭,彭脫、龔都、何儀諸將齊至,觀望戰事。為防他們出城襲擊,傅燮帶了五千人守在城外,嚴陣以待。
果如皇甫嵩、陳到所說,這劉辟、吳霸當真驍勇非常,面對萬余漢軍的進攻,他兩人絲毫不懼,劉辟親率部眾正面迎敵,身先士卒,驅馬揚塵,持矛奮戰,呼喝不斷。吳霸率五百騎兵居外策應,以為奇兵,每當劉辟部被漢軍攻出一個破綻,他便率眾疾擊,將之打退。正奇相和,非常難纏。從下午戰到黃昏,漢軍沒有能占到什么便宜,黃巾軍也沒打勝,各自收兵歸營。次ri再戰,一如昨ri,漢軍猛攻多次不能破陣,反被劉辟、吳霸覷空反攻了兩次。
這天戰罷收兵,諸將聚於皇甫嵩帳中,商議戰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