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入北城想的詩? 應當是與城,或者與邊塞有關的事。符合他的要求。 至于是否是當場所做,有什么關系嗎? 早上做的詩,和臨時做的詩沒什么區別。 半天間隔罷了! 即便是一位有名的讀書人,也不見得半天就能做出一首千古絕詩。 所以武常安倒是想看看,這太監為何如此自信?敢與他提條件。 武常安甚至沒有問吳忠賢的條件是什么。 只要吳忠賢的詩能比過先前那首,無論他的要求是什么,武常安都能接受。 這就是他作為大將軍的諾言和格局。 一諾千金! 吳忠賢看出武常安的性格,是真正的仁義之將,所以才會淡然走過來。 不是他不愛惜命。 有些時候,要有膽識,才能博得機會。 機會是與危險并存的。 如果不敢去試,那么一輩子只能碌碌無為。 吳忠賢望向北城方向,心思涌動。 他的確從進北城那一刻起,腦海中便有了一首詩。 屹立于荒野的北城。 高聳的城墻。 洶涌流動的護城河水。 鎮守邊關的將士。 城里盼望丈夫歸家的婦孺。 只有親眼看到這一切,才能體會磅礴詩詞的意境。 吳忠賢也明白了,為何以前的自己做不出有意境的詩。 因為他的閱歷遠比不上詩仙李白,也比不上詩圣杜甫。 閱歷,是一點一點提升的。 以前吳忠賢只是照著前人的詩抄。 如今,他能抄出意境了。 他能有感情的讀出想讀的詩。 詩不僅僅是講給別人聽,不僅僅是裝逼,也是他的心聲! 沉默許久,吳忠賢望著北城方向,朗朗開口:“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好詩!” 王鎮軍剛聽完,便情不自禁出聲贊嘆。 沒有著急舔的意思。 而是真的被觸動了。 這首詩一出,畫面感便呈現在眾將士眼前。 皎白明月從天山升起,出沒在蒼茫的云海之中。 長風吹過幾萬里大地,一直吹過玉門關。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