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劉祥道看透了局勢,知道責無旁貸,半點沒有拖泥帶水。
當然,之所以如此干脆果決,甚至連一字半語的辯解都無,也或許是想要以這種態度來宣讀心聲一一這件事的謀劃者本不是我,但我為此擔責卻毫無怨言、且心甘情愿。
于是,三人目光都看向李承乾。
能讓劉祥道以辭官為代價主動擔責的,也就只有這位陛下了……
李承乾眉頭緊蹙,進退維谷。
若是讓劉祥道擔責,豈不是等于他這個皇帝毫無擔當,出了事只能讓大臣背鍋?一則,整件事本就出自他的謀劃,現在出了偏差卻讓劉祥道承擔責任,他于心不忍;再則,這種推卸責任的做法嚴重損害他的威望,哪個大臣愿意對一個動輒將黑鍋丟過來的皇帝死心塌地、盡忠職守?
他知道劉祥道此舉是為了避免他這個皇帝陷入進退兩難之境地,然而如此一來,卻是愈發令他為難……踟躕少許,李承乾看著房俊,緩緩道:“這件事,御史臺處置有誤,御史大夫責無旁貸。但當下科舉考試攪動天下風云,諸多世家門閥蠢蠢欲動,朝野上下非議不斷,卻是需要御史大夫這樣剛正清廉之官員予以監察,數遍朝堂,無人可替代此職。或可予以警告,準其戴罪立功,如何?”
劉祥道跪伏于地,心中既是感動又是憤慨。
感動于陛下為了他不得不放低身段、將帝王尊嚴拋在一旁,去向房俊討一個人情;憤慨于房俊身為臣子,居然在陛下面前咄咄相逼,果然有奸佞之潛質啊……
一旁的劉泊也覺得房俊過分,出聲道:“學子叩闕請愿之事固然影響甚大,但尚在可控范圍之內,真正導致局勢惡劣的是有學子喪命,而這件事未必就是那么巧合,一經深挖,必定牽連甚廣。”不管學子喪命之事是否房俊暗中安排,但肯定另有隱情,絕不會是單純的“情殺”,你房俊身為太尉、宰相,難道當真想要看到朝野上下混亂一片?
此前“昭陵案”、“李神符謀逆案”已經將大批宗室牽連進去,太祖皇帝留下的幾支血脈幾乎凋零殆盡,若是再因為一樁“承天門下殺人案”將朝臣牽扯進去一批,朝堂之上站立者尚有幾人?作為宰執天下之重臣,首要的不是什么真相、善惡,而是穩定局勢。
穩定,大于一切。
否則,你這個宰相就是不合格,或者,別有用心……
李承乾投去贊許之目光。
他也覺得那個學子喪命非是偶然,極大可能是房俊對于此次事件之反擊,一旦深究下去,即便牽扯不到房俊身上,也必然將其身邊之人卷入其中。
你不逼著劉祥道辭官,我就不追究學子之死,相互妥協如何?
然后又看了李韻一眼。
李勒無奈,他不想摻和,但陛下求助的目光看來,又豈能視如不見?
輕咳一聲,道:“這件事說到底是因為張子胄而引起,張子胄又是你引薦于閻立本,故此引發外界爭議。無論是你私下運作,亦或是閻立本愛才,都要審查清楚給予朝野上下一個交待,而負責審查之人自然是御史大夫最合適。”
他覺得單只是陛下不追究學子之死還不夠,加上張子胄之事,那就差不多了。
說白了,學子叩闕請愿之事極有可能是一場針對房俊的行動,而學子之死就是房俊展開的反擊。這波反擊準確擊中劉祥道或者還有陛下之要害,雙方不得不各退一步、偃旗息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