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第一重‘靜養化氣’說的是: 習靜是先天功的主要功夫。心若不靜,則氣無所歸,在行功時不免心意昏迷或萬念叢生,以至神弛散,功無所行。要想達到習靜,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習慣,在言、聽、視、動等方面都不要著相,要保持安靜,在行、住、坐、臥之間也要養其浩然之氣,這才能不滯其入靜之機。 古人云:行則措足于坦途,住則凝神于太虛,坐則調丹田之息,臥則守臍下之珠。生生不已,浩然長存,脾氣自然去掉,性情自然溫和,心無燥火,如此則方好行功也。 第二重‘聚性止念’: 練功時心一靜,往往就雜念叢生,浮游亂想,心息不能相依,對此可以用觀光之法,收其散性,聚而為光。 做法是一面守靜聚性,一面觀光止念,互相利用。行功后,初時如白云片片,由外飛來,繼而似浪水波動,由外聚內。久則眼前虛白一片,不見波動,這時方知性不亂矣。 光者性之表現,性散光即散,性聚光則聚,性定光則定,性滿光則圓。所以,根據光之表現,即知性之聚散矣。 第三重‘凝神氣穴’,這一重,便是真正的進入練氣的階段。 在聚性止念基礎上,當眼前呈現一片浩白不動時,即將微意移于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心守太虛,意照氣穴,不即不離,勿忘勿助,寂而照,照而寂,久則寐寐惺惺,永無昏沉,睡魔自遣,真心獨立,空空蕩蕩,但覺微息相隨其間,吸氣下不過氣穴,呼氣上不過心,綿綿若存。 在心息相依之時,即把知覺泯去,心在氣中而不知,氣包心外而不曉,氤氤氳氳打成一片,此煉心合氣之功也。 第四重‘煉液化精’。 而葉修文與月兒,便停留在了這一階段。 古語有云,口內津液是養生之寶,人能煉之去病延年。 津是腎水所生,液乃心血所化,此二物能助消化、補元精。 《黃庭經》云:“口為玉池太和宮,漱咽靈芝災不生。”在行、住、坐、臥之時,舌抵上顎,自然生出津液,待口滿時,引頸而吞之,自然響聲汩汩,直達丹田。 少時,心意入定,不知身在何處。待物極必反,靜極生動,外陽舉而元精生矣。 葉修文與月兒,一直都停留在了這個階段,但卻還生不出先天真氣。 而何為先天真氣?先天真氣,乃是‘氣海境’界以上,‘靈元境’的武者,才能在體內誕生的力量所在。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