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從長安街參加完公祭大典,劉鴻漸心情一直有些沉重。 他相信崇禎在宣讀祝文時,眼睛肯定是紅了的,他能感受到,崇禎皇帝對這些逝去英烈的尊重和敬仰。 但最令他壓抑的還不是這些。 泰極否來,天降賢良。 大明鐵士,余烈驅馬。 舊日河山,重歸所仰。 劉鴻漸還記得,當崇禎皇帝呼出這幾句時,周邊諸臣皆是對他投以艷羨的目光。 然而這艷羨,劉鴻漸卻一點不稀罕。 被人仰仗不是好事,被人給予厚望也不是樂事,那意味著更多更重的責任。 想承擔這份責任,這期間不知道要經歷多少腥風血雨、爾虞我詐。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不可否認,大明有絕頂忠誠于朝廷的英雄,他們也必以此為終極目標。 如果可以選擇,他并不需要這份重擔,這份擔子太重了,一個疏忽就可能面臨滅頂之災。 過了今天,他也才堪堪二十一歲。 回望這一年來,糊里糊涂被老道士一腳踢到這個陌生又熟悉的地方,然后便是身陷囹圄,在老爹和老婆的執著之下,走上了這條注定不平凡的不歸路。 如果他們只是個普通百姓的話,大概他們現在已經跑到南方享福了吧。 唉,世事難料,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這世上雜事瑣事,十之八九是庸人自擾,劉鴻漸決定放下心中的思緒,帶著百多千戶所少年直奔外城而去。 顧然從山西而來的車隊就停在城邊兒,見到劉鴻漸等人前來,顧然打了聲招呼便吆喝馬夫們,跟著劉鴻漸向著西山工地而去。 經過閻應元三人幾天的修整、遴選、分配,工地上的建筑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三千民壯被分成了三波,一波用來建造重中之重的綜合研究所,這里以后將是科研中心,專門負責研發諸多器具,包括軍用,也包括民生。 另外一波負責建造更加緊急的溫棚,閻應元從嘉疏署找來了幾個專門負責給崇禎種菜的老師傅。 溫棚以琉璃為頂,四周土墻和下方中空,以炭火供暖,負責培育土豆和番薯。 琉璃十分昂貴,為了節省開支,每個溫棚只在頂部留出不大的空當,而有了無煙煤,炭火也可以省不少銀子,唯一的難出便是如何恒溫。 如果有塑料布就好了,唉,劉鴻漸不無惡意的想。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