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第一首歌,歌名叫《當兵的人》,我希望通過這首歌,告訴大家我對部隊、對軍人的理解。”楊軼說完,醞釀一下,便開始唱了。 “咱當兵的人,有啥不一樣,只因為我們都穿著,樸實的軍裝。咱當兵的人,有啥不一樣,自從離開了家鄉,就難見到爹娘……”楊軼跳過了前奏,直接開始,那洪亮又有節奏的歌聲,通過音響傳遍了全場。 開口第一句,那堅定又有力的高音,頓時讓全場的戰士們精神一煥,而那明顯的節奏,仿佛有股熱流開始在他們心中激蕩了起來。 是的,不說歌詞的意思有多么感人,就這歌聲,就已經讓他們覺得熱血沸騰了起來。 在臺下,牽著曦曦的手的墨菲也是一臉驚訝,她看著臺上的楊軼,忍不住在心里為楊軼贊嘆一聲。 此刻楊軼的男高音唱得太好了,這根本沒有什么修飾,完全就是楊軼原本應有的嗓音??!墨菲還是知道的,楊軼原來的聲音就是最適合駕馭這種軍旅歌曲。 “說不一樣,其實也一樣,都是青春的年華,都是熱血兒郎。說不一樣,其實也一樣,一樣的足跡留給,山高水長……” 如果前面是鋼,那此刻楊軼的歌聲里又揉入了柔,那“說不一樣,其實也一樣”的高音里,楊軼唱得是千柔百轉,令臺下的戰士們都禁不住為之動容。 這首歌可不僅僅是高音!它的歌詞是寫得真好,漸漸的,開始領會楊軼歌里的意思后,戰士們仿佛在這歌里找到了知音。 且聽:“咱當兵的人,就是不一樣,頭枕著邊關的明月,身披著雨雪風霜……” 這樣的歌詞,難道不是跟王昌齡的《出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嗎?“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只有他們這些真正地駐守在祖國邊境(西南邊陲)的戰士們,才知道這句歌詞說描繪的邊關風情,是吐露著怎么樣的心酸。 不過,這也不奇怪,楊軼以前可也是他們其中的一員,也是真的在邊疆駐守,頭枕過邊關明月,也經歷過邊境的連綿雨季與冬天的風霜。 要不然,他如何能夠寫出《士兵突擊》,寫出《當兵的人》,這樣貼近現實的作品呢? “說不一樣,其實也一樣,都在渴望輝煌,都在贏得榮光,說不一樣,其實也一樣,一樣的風采在共和國的旗幟上飛揚!”(注1)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