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五五 日本經濟-《七海揚明》
第(1/3)頁
從德川吉宗的話語里,白樂感受到了這位幕府將軍的急迫性,恰恰,這與白樂這些年在日本所見所聞是相匹配的。
隨著第二次日本內戰的結束,日本經濟完全分成了三種完全不同的狀態。
帝國的經濟學家將之稱之為,世界經濟模式的百科全書,也就是說,世界主要的經濟模式,在日本都可以看到,而在大體上卻分為三類。
一是以日本西部大名的關稅同盟體為代表的自由經濟,這個經濟體是完全融入帝國主導的經濟系統的,只有在一切事關國家命脈的領域,進行一些管控,比如大米。自由經濟體主要是九州全島和本州島的西部地方,
二是以三本槍占據的四國島及本州中部部分地區為主,帝國經濟學家將之稱之為附屬性經濟模式,所謂附屬性經濟模式,本質上就是半殖民地經濟模式,三本槍為首的封建領主,仍然維持著對領地的實際統治,其自身家族和附屬的特權商人,控制著本經濟體與對外幾乎所有的貿易,這些人既是領主,又是買辦,因此又叫買辦經濟模式。
而第三種就是以德川幕府控制的日本本州中部和北部地區,帝國的經濟學家將之稱為封建官僚經濟模式。
所謂封建,就是這個經濟體主要上還是小農經濟,而幾乎所有的對外貿易和新興經濟,幾乎全部由官僚體制控制,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營是主流。
帝國應對三種不同經濟體,其外交戰略也不同,對于西部大名組成的關稅同盟體,帝國是斗爭中合作,合作是主流,但面對其競爭,帝國也是進行部分控制。
對買辦經濟的三本槍轄地,帝國是全面支持的態度,因為這個經濟體只對帝國開放,幾乎是帝國的殖民地,所以帝國不僅對其進行經濟、財政支持,必要的時候,甚至還會提供軍事支持。
而對德川幕府的封建官僚經濟體,帝國的態度一貫很明確,要求其進一步的開放。
三種經濟模式各有千秋,關稅同盟經濟體是日本最為繁榮,發展最快的一部分,而且開始全面走向全世界,是日本先進的象征,同時這部分區域禮樂崩壞,各類政治勢力層出不窮,大名們的權力或多或少受到限制和挑戰。
三本槍轄地是日本最為穩定的政治板塊,原因很簡單,這些封建買辦家族,從內到外都接受帝國方面的全面指導,當發生財政危機,帝國會向其提供貸款,當有農民起義,帝國會提供武器裝備,當發生糧食危機,帝國甚至直接從國家儲備庫里調運物資。而三本槍轄地又不參與日本的政治斗爭,對內實行嚴酷的統治,不許維新社在內的任何勢力進入,還完全采取愚民統治,所以非常穩定。
德川幕府領地則是日本最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盡可能的自給自足,但也是最不穩定和最落后的區域。
比如白樂此番前來,就晚了幾天,因為江戶地方爆發了米騷亂,持續了兩個月,五天前才平息下去。所謂米騷亂,就是米價上漲,大米供應量減少,導致城鎮百姓大規模搶購大米,又因為大米價格增長太快,奸商囤積居奇,又引發了搶劫大米的暴動,這一次的米騷亂不算嚴重,最嚴重的一次是七年前,德川幕府領地有至少三百萬人參與其中。
造成米騷亂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今年天災的緣故,但更多的則是德川幕府領地的經濟模式導致的。
在倒幕戰爭之后,日本全面開國,導致日本貴金屬大規模外流,雖然德川幕府在日本內戰之后進行改革,收緊了日本對外政策,但日本貴金屬外流仍然是一個問題,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在德川幕府領地內,大米仍然是重要的交易媒介,就連德川幕府的官員,都是金銀幣與大米混合一起發放薪酬。
正因如此,大米的價值必須得到保證,因此德川幕府嚴禁大米的進口,控制大米的出口。
雖然德川幕府收緊了對外貿易,但卻無法控制與三本槍轄地和關稅同盟經濟體之間的貿易,尤其是與西部關稅同盟的貿易,繼續導致了貴金屬外流,同時,德川幕府領地的經濟逐漸依附于西部關稅同盟。
比如日本的作物種植,連續二十五年,日本的桑樹種植面積都在擴張,這是因為桑樹產桑葉,桑葉養蠶,出產的蠶絲供給西部關稅同盟的繅絲廠,而絲織品則是日本對外出口的拳頭產品,創匯產品。
桑樹種植面積的擴大,減少了德川幕府領地內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讓大米等糧食產出減少,又嚴禁大米進口,導致領地內大米時常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在過去七十年里,日本的人口急劇增長。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雅安市|
文化|
宣汉县|
道孚县|
肇州县|
惠东县|
凌云县|
察隅县|
抚顺市|
阜南县|
泰安市|
涪陵区|
板桥市|
依兰县|
江川县|
裕民县|
河津市|
隆昌县|
霍城县|
兴安盟|
灵寿县|
芮城县|
大庆市|
喀喇|
白朗县|
五华县|
海门市|
外汇|
水富县|
邵阳市|
连云港市|
蓝田县|
红河县|
新乡县|
黄骅市|
平南县|
营口市|
绥宁县|
麟游县|
太谷县|
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