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上梁不正,下梁歪-《楊廣的逆襲》
第(1/3)頁
在去兩儀殿的路上,楊廣簡單梳理了一下記憶中裴矩和虞世南二人的為人事跡。
虞世基,字懋世,會稽余姚人,父虞荔,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隋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博學有高才,兼善草隸,與其弟虞世南一起被稱為“二陸?!保懺?、陸機)
這兩兄弟的外在性格、文采特長無分伯仲,但為人處世的原則就相差甚遠。
虞世南清貧節儉,為人正直,不屑于巧言令色、曲意逢迎以唯上,所以,有隋一代,僅為從六品的起居舍人。
但虞世基則不同,仕隋,官至光祿大夫、內史侍郎,“選曹七貴”之首,隋煬帝最為寵幸的近臣。
世基幼沉靜,性恬靜,喜慍不形于色,記憶力遠超過于常人,隋煬帝交待的事,只要說一遍,他事無巨細,全部都能牢記在心,到了內史省在抄寫下來,上百條政策方案,無一遺漏和錯誤。
禮書監河東柳顧言博學有才,自詡才比天高,很少能有讓他稱贊的人。直到遇見了虞世基,才嘆曰:“海內當共推此一人,非吾儕所及也。”
虞世基幼時家里因為戰亂,貧無產業,以替人抄書來養家糊口,常常為此怏怏不平。
等到了獲得隋煬帝賞識后,便恣意奢靡,雕飾器服,鬻官賣獄,賄賂公行,無復素士之風。
他知道隋煬帝登上皇位后,剛愎自用,不能強諫,又因為很多大臣相繼因諫獲罪,懼禍及己。于是,雖居近侍,卻只會以諂媚之術博得煬帝歡心,絲毫不敢忤逆圣上的意思。
例如,虞世基知道隋煬帝不喜歡聽到全國各地有匪患的消息,于是,常常把全國各地的急報給扣下來,致使各地方官沒有援兵抵御賊寇,討逆獲勝的軍隊也因此沒有獲得封賞,還違心的告訴隋煬帝全國形勢一片大好。以至于當河北道討捕大使、太仆卿楊義臣上報剿賊數十萬,隋煬帝居然懷疑楊義臣在騙自己!
知不可諫而不諫且抑損表狀,這就是虞世基能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原因,也為他日后身死埋下了伏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康市|
万山特区|
莱州市|
贞丰县|
县级市|
英德市|
大埔县|
通化县|
新巴尔虎左旗|
本溪市|
虹口区|
红安县|
晋州市|
军事|
贺州市|
台东市|
石门县|
阳泉市|
连州市|
定安县|
思南县|
奉贤区|
温州市|
桑植县|
日喀则市|
齐齐哈尔市|
永新县|
宣威市|
庆阳市|
正定县|
莎车县|
杭锦后旗|
漳平市|
竹溪县|
老河口市|
阳信县|
淮北市|
江西省|
大安市|
杭锦后旗|
格尔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