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撤離-《明朝當官那些年》
第(1/3)頁
陳惇走進營中,胡宗憲背著門拿著鞭子指著中央巨大的地圖解說著,陳惇的到來沒有驚動他們,他順勢坐在了角落中。
“我們繼續推演倭寇即將到來的進攻。”譚綸看到了他,微微點頭示意,然后站了起來,做出推演:“我們整個的計劃是開辟淞滬戰場,這有利于將倭寇從福建、浙江吸引過來,在戰略上有利與我軍。”
開辟淞滬戰場是對的,倭寇一直分散作戰,如果這一次能吸引他們來到蘇松,再部下殺陣,有利于大舉殲滅倭寇。但陳惇也知道,這個戰略目地一旦達到,淞滬之地就再不復百年繁榮了,以前雖然有昆山之圍,但昆山并沒有破城,倭寇只是在城下擄掠財寶,滿載而歸。而如今淞滬辟出戰場,那就是說淞滬的一切都有可能在戰火中化為灰燼。
陳惇想到這里不由得嘆了口氣,心中對提出這個計劃的胡宗憲是又佩服又擔心。佩服他無愧抗倭的架海金梁,既有膽量,又有氣魄;又不自覺為他擔心——淞滬既遭兵燹,蘇松人自然是要恨死他了,而蘇松官員在朝做官的更多,胡宗憲是根本沒有考慮到這個影響呢,還是以為有嚴嵩做靠山,就不用擔心朝中了呢?
“在整個戰局中,要考慮到的是倭寇的實力,王江涇大捷只不過聚殲一千倭寇罷了,而王直、徐海的軍隊根本無損于分毫。倭寇還是足夠強大,而我們的計劃將浙江、福建南方的倭寇吸引到淞滬之地,我估計倭寇在未來一個月能增加到五千人,兩個月后能增加到八千甚至上萬,而我軍都司衛所官兵,加上廣西狼兵,總兵力達到四萬二千人。但大家都知道,這個數字對上倭寇,其實沒有絲毫優勢。”
胡宗憲道:“……經過討論,我們知道倭寇的攻擊很可能會分為三路,第一路,金山衛,滬地的金山衛一定會迎來海盜盤踞的倭寇;第二路是瀏河口,從瀏河口登陸,倭寇可以直接進攻太倉;第三路就是從嘉興乘船直入太湖,抵達吳江縣。”
歸有光在《備倭事略》里就寫道:“夫蘇州之守,不在于婁門,而在于昆山、太倉;太倉之守,不在于太倉,而在于劉家港。”太倉劉家港通海的港口,當年鄭和下西洋的起錨地,這也意味著蘇州抗倭戰爭的防線,必須兼顧城市與外圍要塞。
而金山衛這地方更重要,西北二十多公里即松江,是滬杭交通樞紐,稍不留心讓倭寇攻克了松江,不但可以切斷滬杭之間的聯系,而且可以直接威脅杭州,而杭州不能再出現被倭寇兵臨城下的一幕了。
胡宗憲一點頭,俞大猷站了起來,他的聲音尤其雄厚,震蕩在每個人耳朵里:“鑒于倭寇主力方向,我建議設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在佘林(佘山—三林),第二道防線在乍平嘉(乍浦—平湖—嘉興),第三道在吳福(蘇州一福山)……”
明軍的主力也會分為三路,盧鏜的部隊攔住了太倉瀏河口,湯克寬攔住金山衛,俞大猷攔住平湖、嘉興通往太湖的通道,中路以守為主,放兩軍攻擊,采取節節阻擊的戰術,消耗倭寇兵力,而最后一道外還有一道底線,陰錫(江陰—無錫)即底線所在,絕不會越過陽湖縣。
具體作戰計劃,胡宗憲又和諸位將軍研究了整整一個時辰方才作罷、這一個時辰里,陳惇就靜靜聽著,他發現作為戰場總指揮的胡宗憲,不僅決定了戰略和戰術原則,而且精于部署全局,而戰場的靈活性則完全交給作戰的將軍們,然后他會審閱。
這一場仗是胡宗憲提議打的,在李天寵去職而新任總督還未來得及上任的時候——他知道胡宗憲需要一場勝仗來顯現他的才能,向北京甚至天下人證明自己才是最適合江南總督位置的人。陳惇知道他有相當大一部分功利心,但陳惇也知道,他的心里還是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那一部分的。
這就夠了,這世上敢于任事的人,又有多少呢?
等到胡宗憲開完了會,才看到了陳惇,他高興地走了過來。
“知道嗎,我一直覺得,其實……”陳惇道。
“覺得什么?”胡宗憲沒有聽清。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余县|
鄂托克旗|
蚌埠市|
宜都市|
原阳县|
商洛市|
会宁县|
达孜县|
阜平县|
弥渡县|
泽州县|
沛县|
桦川县|
枞阳县|
兴安县|
江都市|
潼关县|
潼关县|
股票|
揭东县|
依安县|
米林县|
江津市|
彰武县|
宣恩县|
绵阳市|
三河市|
开封市|
加查县|
华安县|
景宁|
额济纳旗|
江永县|
吉林市|
临桂县|
体育|
吉隆县|
牟定县|
盖州市|
铁岭市|
伊金霍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