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帶著撫寧軍中的九十七個新兵,加上穆桂英陳二狗,共九十九人,深夜秘密離開撫寧縣出征了。 大雱親自領隊,剛好一百人。 不過大雱不算“兵”,所以理論上就沒到一百人上限。這算是個將來出事后用于打官司的地方。 九十九人是常態標準。至于全國兵馬戒嚴的標準,理論上是“一兵一卒”不能動。但這也僅僅是理論,因為事實上不可能一兵一卒不動,各區域間的傳信通報仍舊是需要存在的。 于是就有“作戰狀態”和非“作戰狀態”的區分。那么依照大宋標準,持有弩箭和盔甲算作戰狀態。持有兵刀和普通弓箭算警戒狀態。什么都不持有,就算常規狀態。 于是王雱此番命令出征部隊脫去皮甲,放下了神臂弩,以步兵姿態攜帶燧發槍出陣。 現在的火槍威力不小了,射程也已經大幅超越神臂弩,但它在大宋律中不算管制兵器,汗,基于此點,所以王雱部的人數超過了樞密院戒嚴令規定,但卻是“非作戰狀態”。那么出了事后就有得扯皮,可以勉強套用常態九十九人規矩。 換別人的話玩這種文字游戲沒人理。但王雱是文官,是皇帝寵臣,是宰相兒子,那就有得扯。這就是需要王雱隨隊的原因。 那個數次嚴寒大雪都沒把他凍死的陳二狗是個妖孽,他除了會在撫寧縣鬧事外,當年也在臨夏市一帶偷過雞,摸過狗,撿過垃圾,被人戳過脊梁骨。 所以這家伙非常熟悉臨夏一帶。 現在所謂的臨夏市基本沒人了,只留下了無數的廢棄礦洞。 有人聚集的地方才叫“市”,當年臨夏有礦,能提供綏德要塞礦石,所以就聚集了礦工。有礦工就會有帳篷聚居,就會有小商販去交易,這就是臨夏市形成的原因。 后來礦挖完了,邊境地區缺人不缺地,又亂,所以后來人們又離開了臨夏這個地方,只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洞。 此番出征并沒有確切的情報,所以必須采用守株待兔的戰術,在臨夏一帶打“地道戰”。 陳二狗挑選了一個礦井密集區的地洞,深夜時分,王雱部的步兵神不知鬼不曉的躲進了礦洞,就此開始了守株待兔。 這的確是必須要打的剿匪之戰,但王雱不急于取得成果,任何事情一急著辦,那是肯定出幺蛾子的。若是輕易暴露了目標,有大里河阻隔,在人家的防區內,又是大仇人,自己方又處于步兵狀態。 這些綜合因素決定了:一但不能致命一擊殲滅馬賊、且快速有效的退出綏德區域,那就成為喪家犬了,在這個大平原上被人家的騎兵追擊到死只是時間問題。 基于這個論持久戰、不輕易出擊、不急于求勝的思維,王雱在礦洞中定下了此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基調。不要輕易顯露痕跡,等待最佳的戰術時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