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些樁子,大約每隔半米便會被釘下去一根,圍墻拐角處,被釘的更多更為密集。 這項工作大約連著進行了八天之后,最西面的那條開挖的地基之上,便有了一排高出地面大約三四十公分高的木樁。 跟后世地基上聳立的鋼筋有些相似。 木樁顯得高低不齊,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現在沒有斧頭、鋸、柴刀這些東西,能夠將這些木頭給弄斷,有個差不多的尺寸夠用就已經很難得了,尺寸保持統一可就太難為人了。 不過釘在地下的木樁,卻有統一的規格,至少也要有四十公分,因為這些樹樁子的底部,被韓成帶著他未成年的學生,在四十厘米處做了標記。 樹樁子釘好了,下面要做的便是編制木排,然后和泥擂墻了。 編織木排用的樹枝,已經被部落里的未成年人給弄夠了。 因為編制木排所需的樹枝并不需要太粗,所以他們完全由能力將之從倒地的樹木上折斷。 木排的編制比較簡單,只需要將粗細合適又比較直的樹枝在地上排列起來,而后用比較柔韌的藤條橫著編織固定就行了。 這有點像編織竹席。 當然,手法不完全相同,而且這木排可要比竹席粗糙的太多了。 部落里成年人里面,手最巧的就要數跛了,因為他腿腳不方便,不能跟其余人一樣去打獵干重活,不想當一個閑人的他便在手上下了大功夫。 說個不太好的比方,這點就跟盲人的聽覺以及觸覺上要比一般強上不少是一個道理。 木排的編制,跛是最重要的干將。 韓成之前也沒有做過這些,只是見過,知道一些大致的方法,再告訴了跛之后,兩人便一切開始研究。 這東西的技術不復雜,不過是用了一天的時間,便已經有成果出來了。 不過這東西跟編織魚籠不一樣,因為樹藤這些東西可比繩子硬的太多,沒有一定的力氣,想要編織它是很難的,最起碼現在的韓成就不行。 在研究出來確定了編織辦法之后,韓成就又叫來了兩個手比較巧的,跟著跛學習木排的編織…… 長三米寬超過半米的木排被橫著樹立在南面墻角處的地基兩旁,相對而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