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甕城的想法出現(xiàn)之后,韓成頓時覺得念頭通達。 不過嚴格意義上講,在將外面的新圍墻修建起來之后,留下的老圍墻其實叫做甕城并不怎么合適。 因為一般而言,甕城是在城門口處依托城墻又修建起來的一種類似小城的東西,與外圍的城墻連為一體,距離很近。 甕城的好處也是顯然易見,比如有敵人來襲的時候可以故意示敵以弱,引誘其進入城門進入不寬敞的甕城,然后把城門和甕城的城門堵上,就可以愉快的甕中捉鱉了。 按照韓成的如今的設(shè)想,將來修建起來的新圍墻,與舊圍墻之間的距離必定會很大。 新舊圍墻之間距離很大,且并不相連,與甕城有很大的差別。 若真是想要給出一個相對準確的定義的話,叫做內(nèi)城比較馬馬虎虎,就跟修建在都城之中的皇城一樣。 當然,依照青雀部落圍墻的規(guī)模來看,稱為城也不太合適,用內(nèi)院來相稱才比較合適。 外面準備新造的圍墻,倒是勉強能夠用城來稱呼,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嘛。 新規(guī)劃出來的圍墻,長為兩千米,寬為一千百米,依照春秋之時對小城的定義,也確確實實能夠稱為城了。 韓成心里胡亂的盤算著,隨后又微微抽了抽鼻子,因為如果不將老圍墻的拆掉的話,那么他的效果圖就需要重新做,之前的不少規(guī)劃都需要打亂重來。 對于一個并不怎么擅長作畫的人來說,這可并不是一個多么美妙的體驗。 猶豫了一會兒之后,在留不留老圍墻之間,韓成還是選擇了留下老圍墻。 因為將老圍墻留下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在建造的時候可以做到省時省工,再一個就是可以增強部落的防御力量。 在將來的某一天,部落里真的遇到了強大的敵人,在最外層的圍墻被攻破的情況下,部落里的人還可以依靠老圍墻進行抵抗。 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更好處理奴隸小院的問題。 部落里的奴隸處理起來比較麻煩,按照以前他的設(shè)想,在新的圍墻建造好之后,奴隸小院會被繼續(xù)轉(zhuǎn)移到院墻的外面。 但小院的扒掉與重建,總是一個麻煩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