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皇家銀行按照朱琳渼的吩咐,始終為市面上發行的寶鈔準備了幾乎等額的現銀,以備有人兌換。 不過回到銀行手中的寶鈔卻越來越少。人的心理就是這樣,你越是不讓他換現銀,他越是不踏實,想方設法也要換。而越是放開了隨便換,反倒令人們對這些紙幣有了信心,卻沒人去換了。 社會經濟本來就是一種群體信心、意識的博弈。朱琳渼雖沒有學過經濟學,但作為一個二十世紀的人,些許淺顯的道理他還是清楚的。 半年之后,第一批發行的新版寶鈔只剩下二十多萬兩還在銀行手中,在集市上買東西時,大部分的商販都已經愿意接受紙幣了。 第二批二百萬兩寶鈔發行的時候,銀行備付的現銀已減少到了一百六十萬兩。這些紙幣通過各種渠道流入社會,卻并未像第一批發行時那些遇到擠兌現象。 第三批時,備付銀減少到六成,以后可能還會進一步降低。 不過按朱琳渼的要求,四成是備付銀的最低下限。也就是說,每發行一百萬兩寶鈔,銀行里就要準備四十萬兩現銀。為保證紙幣信譽和避免通貨膨脹,這是絕對要遵守的底線。 到了漢興四年年初,就連琉球、日本、朝鮮、安南等地都開始大量接受大明寶鈔。 年底,第一筆二十萬兩寶鈔被英國人帶回了歐洲。這條名為“奢望號”的商船在好望角附近遭遇海盜,船長在大炮的逼迫下停船,百余名海盜隨即登船劫掠。 當海盜搶走了船上所有貨物后,滿意地放奢望號離開了。然而他們卻沒發現被藏在船長室夾層里的二十萬兩寶鈔! 這筆錢保住了船東,也就是弗萊克維亞勛爵的身家性命,令他免于破產淪落街頭的命運。 這個傳奇般的故事不脛而走,自此之后,往來于歐亞之間的貨船很少有人再攜帶現銀。而大明寶鈔作為全球儲備貨幣,也因此事走出了自己堅實的第一步! …… 西西伯利亞平原。 這是一片二百萬傾的平原,位于鄂畢河和額爾齊斯河之間。 由于水資源豐富,加上黏土地極為肥沃,此地屬于可產糧的地域,這在條件極端艱苦的西伯利亞顯得極為難能可貴。此外這里氣候雖也酷寒,但每年總有一段時間冰雪消融,草木蔥郁,比起西伯利亞的其他地方,已算是氣候非常舒適宜人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