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寧修卻無暇多想,接過試題便展開來看。 相對來說《詩經》可供出題的范圍要大很多,故而很可能出現一些很生僻的題目。 譬如江西布政司吉安縣的縣試上就出過一道《野有蔓草》,像這種自由戀歌式的詩歌在《詩經》中有很多,但幾乎不可能出現在科舉考試中。因為這和設立科舉的初衷格格不入。 科舉是朝廷設立來取士的。而士最重要的素質是什么?自然是忠君愛國,情情愛愛什么的有何值得稱道的地方? 大宗師仇英顯然不是一個創意型的考官,四道題目出的四平八穩,正合寧修的心意。 這時候就體現出題海戰術的優越性了。 三百首詩看似很多,但在經歷過題海熏陶的寧修看來實在不算什么。 他針對每首詩都作了一篇文章,雖然立意可能和考官出的題目方向相差不少,但總歸是能夠化用一部分的。 這就減少了考場上思考的時間,可以讓他把更多的時間用在遣詞造句上。 五經試要作四篇文章,但考試的強度卻遠遠不如四書試,大概就是因為考生多多少少有所準備,能夠將腹稿化用一部分。 而四書試則不然,雖然出題范圍就那么小,但要想押中題目是十分難的,更多比拼的是考生的臨場發揮。 故而有得四書試者得科舉的說法,四書試只要考的好了,五經試稍稍差些也不會影響大局。 若是四書試的發揮太差,本經文章作的哪怕天花亂墜也不會有什么用。 雖然聽上去很不公平,但現實就是這個樣子。 寧修不敢有絲毫的大意。畢竟這是他第一次參加大考,一切都處于適應階段,要把自己調整到一個最好的狀態可不容易。故而不管是四書試還是五經試他都全力以赴,盡己所能作出最漂亮的文章。 在考場上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已經過去了一個半時辰。寧修將四篇文章全部作好,按照規矩等待監考官來收卷。 他發現這次他作文的速度比上午要快,在他之前交卷的只有四五人。 交完卷子后寧修并沒有立刻離開,而是在號舍里面等待。 這是因為大宗師要在考試結束后訓話,他要留下來配合所有考生完成這個儀式。 領導講話嘛,就是走個過場,但你不能說這個過場不重要。 尤其是在這個人治大于法治的年代,領導就是天。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