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現在《少年派》每增加一個付費讀者,那就是嶄新的一步! 誰也不知道這個記錄將停留在什么地方,是十萬,還是二十萬? 正因為有了這么多人閱讀,有那么多人討論,有那么多人分享給自己的朋友、同學、同事,所以才有少年派的輝煌成績。 其余暫且不說,張楚赫然發現自己這一天好像就賺了三十萬人民幣,只需要交稅,不需要給別人分成! 明明才過了一天多,小說評論區里面的各種解讀、分析帖子就像雨后春筍一般冒了出來,下面讀者或者贊同或者反對,帖子刷新速度相當快。 幾乎每個看完小說的讀者,都會來評論區瞅一眼,看看有沒有人跟自己一樣的想法。 這種反轉的樂趣,這種看完后文之后對前文的恍然大悟,以及傳統水墨畫留白式的寫作方式,都讓讀者樂在其中。 小說其實是用一個很客觀的視角講訴事件,可以有任何可能性,張楚沒有在一個點上放大或者忽略。 讀者的理解其實就是很主觀的東西,他們對這部小說的看法跟理解其實來源于自身。 有讀者說看流淚了,有讀者說無動于衷,感受不到任何東西,這些都跟是跟他們自身的性格、學識相關。 現在擺在張楚面前的問題在于少年派如此成功的商業化究竟會不會成為評委眼中的缺點。 或許會有人問,為什么賣得好、看的人多反而會是缺點了。 其實道理很簡單,評委中間有些人為了彰顯自己的品味,覺得跟銀子掛鉤之后就會變味! 在很多人眼中,文人這兩個字大概永遠只能跟貧困聯系在一起,仿佛這樣更能彰顯風骨一般。 《少年派》既不屬于主流價值、審美標準下的作品,也不是帶有批判色彩的作品,在這樣的文學獎項評比中帶有劣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