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趙桓回了羅淙和肖江魏的奏疏:不準! 這事朕要是真答應了,百官如何看待朕? 他倆人的確是欠了岳飛人情,但做的事,卻是對朕有利的,是真心在為朕辦事,一碼歸一碼。 身為皇帝,這么簡單的權衡之理都不懂,如何掌控整個大宋? 這要是準了,以后官員們做事就畏首畏尾了,擔心這個,害怕那個。 從某種角度來說,現在的處理結果,對岳飛更有幫助,畢竟,有人已經盯上岳飛了。 不過,這件事肯定不會因為皇帝不準,就結束。 羅淙和肖江魏心中有愧,再任職下去,怕是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喝不進水了。 果然,第二天,吏部尚書李若水提出了這件事。 如此看來,羅淙和肖江魏的請辭態度之堅決。 皇帝道:“不準!他二人秉公執法,不僅無過,反而有功,當賞才是!” “陛下,他二人在信書中態度堅決,恐怕留不住。” “朕已經回信給他們,朕希望他們留下來。” 群臣高呼:“陛下圣明!” 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最基礎的能力,是判斷皇帝的真實意思。 那些拿皇帝在朝堂上說的話全部當真的人,基本上是不適合待在權力中樞的。 就像李若水自己也說了:皇帝希望他們留下,可能并非真正希望他們留下,僅僅是向天下表明自己的態度而已,鼓勵官員們無所畏懼,但從私心層面來說,皇帝是希望懲罰他二人的。 他二人若是堅決請辭,皇帝對他二人只會生好感,不會有半分厭惡。 這些政治上的潛規則,不可說,但高手都這樣做了。 接下來,羅淙和肖江魏不斷向朝廷書信,表達自己請辭的決心。 最終,皇帝才迫不得已在吏部的奏疏上簽了字,蓋了印。 由皇城司和政事堂各自重新安排官員上任。 而江陵府的罪魁禍首賀遠山,今日,則在五朝門外被腰斬! 至此,因旱災而引起的風波,也暫緩下去。 江陵府原有的勢力徹底被打碎。 雖然政局斗爭暫告一段落,但因為今年大旱,導致的半個荊湖路良田荒廢,水池干涸。 作為江南最大的糧倉,以往都是向別處輸送糧食,但今年,卻需要其他地方來供給。 這個影響,才剛剛開始。 徐處仁不無擔憂的說,今年需要從交州運回更多的糧食,并且,朝廷要做好糧食緊縮的準備。 總有一種不好的預感縈繞在人的心頭,在東京城的街頭,有人討論說今年荊湖路有太多災民,餓死了不少人,需要大量的糧食做供給,這意味著糧價會有所增長。 加上去年黃河水災給京東路和河北路的影響,到現在并未完全消化,這兩個地方的糧食產量也比前年要少了不少,這無疑是雪上加霜的。 立秋之后,早晚有了一定的溫差,偶爾也可以看到有人添加了衣物。 最近李氏布行的衣服賣得越來越便宜了,而且李氏布行的店一家接一家的開。 但朱青朱老板的糧鋪生意就沒那么好做了。 現在是有市無貨的局面。 七月整整一個月,朱青從南方運回到東京的糧食,比以往少了整整一半。 他迫不得已將糧價提高到了每石4貫錢,但這個價格剛漲上去,政事堂就把他請過去喝茶了。 徐處仁親自接見了他,朝廷太宰,親自見了糧商,已經說明問題:朝廷不允許漲價! 朱青一張臉苦得都快擠出水來了:“徐相公,真的不是草民想漲價,伙計們的月錢越來越高了,這東京城的房價還在漲,這些就算了,我整個七月,從南方運回來的糧食,少了一半,但我日常的開銷卻還和以往一樣,不漲價,我沒活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