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這一矮一個更矮的兩個人,很有一種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感覺。 如今的新藝城基本就剩下麥加、黃白鳴與石田這三位股東了。曾智偉早已投奔了三毛,泰迪羅濱也只是不理“朝政”。任憑三人去折騰。 新藝城如同很多創業成功的企業一樣,同甘苦共患難并不難,因為大家什么都沒有,只有一腔熱血。 但隨著利益分配的不均,這腔熱血會被利益慢慢冰涼。 很多人講到新藝城都說是利益分配不均。這一點確實很正確。 但如果三人分配真正的均勻就一定會走下去嗎?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麥加、黃白鳴和石田這三位股東真的平均利益,恐怕比此時還不如。 利益自古就沒有均不均的問題。 麥加有意開一部大制作電影。他一直堅信大制作、大卡司、大陣容才是新藝城走下去的出路。 石田最近同徐尅搞出了《英雄本色2》,黃白鳴則繼續他的中小制作喜劇路線。三個人的創作理念和經營理念就有根本上的差別。 麥加對吳孝祖很欣賞。 他認為吳孝祖的群P……戲能力很強。甚至說全港電影圈之中,《一個字頭的誕生》中展露出的群戲之精彩很多人都難以望其項背,撿肥皂都難。 這種群戲也很適用于商業性的大制作。 不過有一點讓麥加很是遲疑,那就是吳孝祖的電影風格太明顯。從《雨夜屠夫》到《一個字頭的誕生》全都有明顯的個人印記。 個人風格太明顯的導演對于商業大制作電影來說并不是一個褒義詞。 想一想吳孝祖新浪潮的名字,麥加心里那叫一個膩歪。 挺好的一個商業導演,非要混進新浪潮的隊伍里,可惜了—— 不提麥加舉棋不定。 很多人實際上都把吳孝祖當做了一塊香餑餑,恨不得咬上一口。 之前的項十三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甚至就連鄧廣榮都對有這種想法。 《一個字頭的誕生》還未下檔,吳孝祖就如雪片一般收到不少的投資和戲約。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