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袁譚捏著軍報輕輕地抖了抖,欲言又止。邊讓見狀,心生疑惑,上前將軍報接了過來。 軍報是蔣奇發(fā)來的。他已經(jīng)接到了袁譚的命令,正在向倉垣城方向進發(fā)。考慮到消息的延遲,他擔(dān)心劉備可能和孫策遭遇并受挫,孫策得手后很可能會退回浚儀,他未必趕得上,他希望袁譚能夠安排人堵截孫策,與他形成夾擊之勢,爭取將孫策一舉殲滅。 邊讓哼了一聲:“這蔣義渠好大的口氣,他以為他是誰,居然敢命令使君?” 袁譚目光閃動,搖頭道:“文禮誤會了,蔣義渠未必是這個意思,只是武人出身,習(xí)慣了直來直去,話說得不夠得體罷了。文禮,你覺得他的擔(dān)心有道理嗎?” 邊讓將軍報丟在案上,很是不以為然。“他是盟主倚以重任的大將,又有精兵在手,兵力兩倍于孫策,如此瞻前顧后實在令人難以恭維。” 袁譚咳嗽一聲,提醒道:“文禮言重了。蔣義渠忠勇可嘉,深得家父信任,我對他也是很敬重的。” 邊讓自知失言,卻不肯稍緩顏色。 袁譚思索片刻,難以決斷。他不是邊讓,他清楚蔣奇的擔(dān)心不無道理。孫策冒險突襲,不管能否得手,他都會盡快撤退,蔣奇想趕上他并不容易,為了速度一味急行軍是非常危險的。如果派人截住孫策,為蔣奇爭取一點時間,這自然是最穩(wěn)妥的結(jié)果。但如此一來,事情就又回到了之前的困境。派多少人去截孫策?少了不夠用,多了又會影響圍城。如果讓黑山軍突圍成功,形勢就會失控,勝負難以預(yù)料。 蔣奇有一萬人,就算慢一點,也不會有什么危險。如果孫策真的撤回浚儀附近,再派人攔截也不遲。以逸待勞,何樂而不為? 袁譚主意已定,抬起頭,正準(zhǔn)備和邊讓商議,有人來報,程昱求見。 袁譚很意外。程昱在東門屯守,隨時準(zhǔn)備接應(yīng)朱靈,這時候怎么會脫離陣地,趕來中軍求見。他看看邊讓,邊讓也皺起眉頭,嘀咕了兩句。袁譚知道邊讓對程昱沒什么好感,也不問他了,命程昱立刻進帳。 程昱大步流星地走來,腳步還沒站穩(wěn),施禮的手還沒放下,他就急聲道:“將軍,確定孫策的去向了嗎?他是不是去截劉備了?” 邊讓神情不悅,上下打量著程昱。“你趕到中軍來,就是為了這件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