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湖-《蘇廚》
第(3/3)頁
古人就是這樣,兩叔侄能在各自赴任的路上相遇一場,這就已經是非常幸運的事情了。
互道珍重之后,旅途還得繼續。
不過大蘇在杭州交往下的朋友和仰慕者真是太多太多,蘇油理所當然地要把這些關系拉攏起來。
這些都是后話,蘇油并沒有急吼吼地趕去杭州接印,反而在蘇州停了下來,等待后邊大型機械隊伍的同時,考察太湖地區的水利工程。
太湖地區得天獨厚,水利目的說白了就十個字——低田無水患,高田無旱災。
要做到第一條,就必須設立相應的給水,蓄水,以及排水的工程。
在太湖西邊,興修陂塘,造渠引水,從高到低,形成灌溉水網,一路滋潤南北兩邊的高地,最后匯集于東面。
在太湖東邊,地勢低洼,則要修建攔水壩,避免漫浸之患,保護農田。
同時還要拓寬河道,防止淤塞,在東西走向的數十條自然河流間,人工開挖無數的南北調水渠,這樣可以調配水源,以及各出水河道的水力,防止局部災害。
之后才是交通和阻攔海水。
令蘇油匪夷所思的是,號稱水鄉的地方,如今的水利工程,一大半竟然是為了抵御旱災!
這就還要修建水閘,江口水源引渠等調節工程,解決引潮和蓄潮的所需,保證無論旱澇,太湖都有水可用。
可以說,太湖工程,與都江堰一樣,其實是一個從先秦一路貫穿到大宋,體現出華夏民族高度智慧的千年大工程。
蘇油與郟亶站在姑蘇山上,身后是張麒和蔡京。
郟亶展開手里的地圖,結合眼前所見的大水面,對蘇油講解整個太湖地區的水患成因:“運帥你看,太湖古稱震澤,水網密布,古有進出河道兩百六十多條。”
“入水口主要有二,一條在這里,西北方向,這里有荊溪百瀆;”
“另一條在西南方向,有苕溪七十四瀆;”
“而出水口,古有吳淞,東江,婁江三大主河,合稱為太湖三江。其中東南方有震澤七十二港,有進有出;東面有吳江十八港,均為出湖港浦。”
“依托自然水系,從秦漢時起,沿湖低田,開始筑堤圈圩;沿江高地,逐漸引用江水;北部洮滆兩湖的湖濱,開始6續興筑陂塘。”
“到南北朝時,西部金壇以東,修筑了單塘、吳塘、南北謝塘等較大塘堰。東部常熟高鄉,濱江開鑿二十四浦,通夏秋江水潮汐,資灌溉,無旱憂。”
“隋唐年間,潤、常、蘇都有了灌溉排水工程。唐元和八年,在常州西開孟瀆,北通長江、南接運河,計四十一里,引江水溉田四千頃,并通漕運。”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宁市|
襄汾县|
新建县|
安吉县|
通辽市|
新营市|
喜德县|
广州市|
巴马|
亚东县|
阿拉尔市|
兴宁市|
海伦市|
嘉义市|
荣昌县|
龙游县|
喜德县|
波密县|
杨浦区|
璧山县|
吉木乃县|
丽江市|
桂平市|
舒兰市|
芷江|
江西省|
镇坪县|
天长市|
沙湾县|
迁安市|
浮梁县|
通江县|
廉江市|
肥乡县|
来凤县|
叶城县|
定州市|
阜新市|
兴宁市|
高淳县|
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