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里是開封府衙門,來者何人?”開封府衙門外面的差役看到身材高大健碩的王洋搭階而上,身后邊的馬車撩開的車簾,露出了兩張令人驚艷的俏臉,口氣自然不會顯得太不客氣。 “在下王洋,乃是特地前來報名,參加今歲的州試,這里有禮部高侍郎高大人的薦書。”王洋清了清嗓子,從懷里邊取出了一封薦書遞了過去,自然是當時那位高侍郎在瓊林苑時當場寫好之后交給柳依依的。 很快,王洋便被引入了開封府衙內,聽聞居然是這月余以來,聲名震動東京汴梁的王巫山,那些書吏們自然不敢怠慢,為首的主薄跟王洋寒暄幾句之后,接了王洋的戶籍,以及高侍郎的薦書,便交給手下的書吏去尋上官。 而王洋則留在那位許主薄的房中,抿著香茶,聽著這位年近五旬的主薄在跟前寒暄,看得出來,這位五十出頭須發斑白的老主薄一臉崇拜的看著王洋。 被一個老男人如此崇拜實在是讓人覺得不好意思,但是又很讓王洋有些飄飄然。寒暄一番,聽了這位老主薄嘰嘰歪歪幾首詩詞的點評之后,王洋趕緊岔開了話題,詢問起了科舉的情況。 許主薄眉飛色舞地撫著長須笑道。“巫山先生你可算是問對了人了,老夫這一生,參加科舉不下十次,可惜每一次都名落孫山,唉……不過,倒也是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今日巫山先生既然有興趣聽,那老夫便獻丑了……” 當這個老司機嘰嘰歪歪了一大堆關于大宋科舉的資料之后,王老司機聽得差點昏死過去,怎么也沒有想到,考個科舉竟然會如此之復雜。 宋朝科考的題量相當大,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答一張卷子就能獲取功名。以進士考為例,需要“試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 這其中以詩、賦、論三項為最重。所謂“帖”,全稱為“帖經”,即默寫經典中的段落;所謂“墨義”,即筆答經義,規定為十條。默寫經書為什么叫“帖”呢,因為這類考試是將經典原文的前、后句子裁去,只露出中間的某一兩句或某一兩行,讓舉子們把前、后補齊。除“帖經”、“墨義”外,還有回答“時務策”三條。 這三項在在明經科則很重要,幾乎是該科考試的全部,要不然為啥宋朝的進士們歷來看不起明經及第的呢,就因為考明經大多靠死記硬背,不像考進士那樣可以文采飛揚。 因為考題量大,不論是州試還是省試,舉子們都要在考場里呆上三四天,才能把所有內容答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