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個時候的車輛,已經在使用鐵質的軸承。是的,在漢朝時期華夏人民就已經發明并使用鐵質軸承,而現如今的大宋的車輛使用軸承稱為六角軸承。 也就是內部呈六角型,車軸的兩端會削切成六面之后穿進去加以固定,而在內外軸面之間會充進動物油脂以作潤滑劑。 雖然這樣的軸承仍舊顯得有些原始,但是卻已經極起了很好的減少摩擦力的作用。 拿來的那五十輛舊車,經過了修理之后,又按著王洋的要求,對一側的車框進行了提升。 雖然大家都不太理解,可是王洋現如今的聲望,已經能夠讓那些手下無腦的不問緣由而加以改造。 不過,七百五十多輛車,這已經是王洋所能夠收攏到的車輛極限。 大宋元祐甲的生產在增加了近三千名工匠的人手,王洋又對其流水線進行了一定的改良之后,使得產量又獲得了一定的提升,達到了日產大宋元祐甲一百八十具的規模。 而大宋元祐弩,經過了長達十日的殘酷測試之后,得到了元祐弩鋼制弩臂的疲勞極限遠遠在大宋神臂弩的四百到五百次之上。 重要的是,在炎熱多雨的夏季,哪怕是在雨中,元祐弩仍舊發揮了它的威力,雖然射程因為弩矢的原因有所縮減,但是,鋼弩臂不怕雨水浸潤的特性,又給它的優異性增加了一個亮點。 大量的試驗獲得的結果,呈報到了太皇太后和趙煦的案頭之后,讓這二位長長地吁了一口濁氣。 而這個時候,從周邊諸路調遣來的兩萬根弩身也業已經就位,在太皇太后高滔滔的旨意之下,轟轟烈烈的大宋元祐弩制作在弩坊署開始了。 僅僅兩天半不到三天的光景,三萬五千柄大宋元祐弩便如期完成。經過了兩天時間的檢查和校驗之后,交到了準備出征的那三萬大宋禁軍的手中,而剩下的五千柄鋼弩,在那蘇東坡與王洋的爭取之下。 最終留下了兩千柄在東京汴梁,而三千柄則交給了到時候負責護送工匠們與物資的那六萬大宋廂軍中的精銳手中。 而到了即將出征的前一天,連同屯積的一共三千兩百七十余具大宋元祐甲都全部拉走。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