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回陛下,一年少說也是上萬貫。”徐齊霖列了個保守的數字,又接著說道:“我大唐有千所驛站,便是只取半數,五百間邸店年入兩三萬貫也是平常。” 李二陛下挑了下眉毛,低頭繼續看文件,心中卻泛起了波瀾。 大唐國庫收入在歷史上并沒有多少記載,據專家估計,不同時代有所不同。 比如開元某年的收入為粟二千五百余萬石,布絹綿二千五百余萬端屯疋,錢二百余萬貫,總計三千多萬貫。 但貞觀年間的人口為三百余萬戶,開元時為一千余萬戶,差了三倍還多。再加上貞觀年間的頻繁戰爭,把當時的國家財政收入定為一千萬貫應該是只多不少。 再來看看金光門、春麗門外的商業房地產,只是上萬貫的收入,就算加上驛站旁建邸店,每年也超不過五萬貫的收入。 若是和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千萬貫相比,這五萬貫可是連五分之一都不到。 但這錢賺得可是輕松自在,沒用國家一文錢,徐齊霖墊付啟動資金,轉手又都收回,還賺了一大筆。 也就是說,不在于錢賺了多少,最令人欽佩贊賞的是徐齊霖的經營手段,靈活思維。 這小子,還真是個賺錢的行家,理財的天才! 李董瞟了徐齊霖一眼,看到他一臉平和地坐在,一副老神在在的樣子,不禁暗自哼了一聲,心說:這臭小子,裝得云淡風輕的樣子,就等著朕的封賞呢! 而且,這文件資料很是詳細,交上來便表示撂挑子不干了。等著房子蓋好就拿那“建十賞一”的獎勵,租出去就可以天天數錢啦! 反正,經營模式已經鋪好了路,蓋房建屋也確實用不著徐齊霖這個外行去指揮。你李二陛下愿意把這些房屋給度支部,還是留在內府,徐齊霖才不管呢! 如何處置這些房屋,以后給徐齊霖再加個什么擔子,李二陛下還真是有些躊躇難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