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沒等眾人猜測馬車上坐的是誰,鏡頭一下切換到馬車內,李應扮演的無名出現在鏡頭中,他身著黑衣,沉思低吟,面無表情,旁白響起,聲音是無名的。 “我,自幼便為孤兒,也沒有名字,人稱無名。人若無名,便可專心練劍,我花十年,練成一種獨特劍法,秦王緊急召見我,是因為我已辦成一件驚動秦國的大事。” 隨著無名的內心獨白響起,電影正式拉開序幕。 …… 唐霜先前看過一次正片,這是第二次,但依然津津有味地全程注意力集中。 正如當初唐霜和張非商議的,在電影中大量運用色彩學,不同的色彩傳達不同的意境,比如殘劍和飛雪在全劇中,衣服的顏色一直在變。 在書館時,他們的衣服是大紅色,大紅色預示的是愛與恨,是難以控制的欲望和嫉妒之心。 在去秦軍大營與無名比劍時,他們的衣服是藍色,藍色預示的是冷靜、純凈、理智和憂郁,只有在生與死的時候,兩人才能拋開嫉妒之心,看清自己的內心,為了彼此寧愿犧牲自己。 這樣的鏡頭很多。 隨著秦宮大殿上無名向秦王講述,電影劇情漸漸展開。 裘森目不轉睛地細細品味,雖然還只是開頭,但是《英雄》已經給了他很大的沖擊。 別人看的是英雄,他看出的是東方文化意境,開頭無名和長空的棋館對決,涉及到琴、九步棋、意念和水等可以展現東方意境的事物。 中華文化認為世間萬物由金木水火土組成,在《英雄》中,許多地方展現了這一文化理念,比如棋館對決,運用的是水。比如無名和秦王之間的燭火,以燭火觀殺氣,對應的是“火”這一概念。 這樣的細節在電影中隨處可見,懂行的人看得出,不懂的人看的就是一個英雄故事。 而且電影的敘事手法讓裘森眼前一亮。 電影中最常見,最普通的敘事方式是直線式的從頭講到尾,平鋪直敘。然而從一開始,從無名站在大殿上向秦王講述故事,由此拉開一幕幕支線劇情時,裘森看了出來,《英雄》大膽地采用了不斷參插倒敘的方式。 在大框架上,采用的依然是最基本的直線式敘事方法,但是在具體的內容上,分割成了幾大板塊,每一個板塊放置了一個故事,板塊之間,故事相互交叉,前后補充,又前后矛盾,從而形成沖突。而且張非在每一板塊上都用到了獨特的色彩,創造性地用色彩來講述故事,來補充故事。 這樣使得電影劇情不斷在峰回路轉,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隨著無名的講述而不斷翻山越嶺,總是滿懷期待在前方等候我們的不同風景,以及享受由此帶來的驚喜和意外。 裘森側頭看向張非,這位電影大師是在顛覆自己,不斷創新。 他倆年紀相仿,都是成名已久,但是裘森靠的動作片成名,而張非靠的是文藝片。如今拍文藝片的來拍武俠片,這本身就需要極大的勇氣,更何況他的武俠片在許多方面創造性地別有設計,不為名聲所累,像年輕人一樣大膽創新,這讓裘森不由心生佩服,同時心生緊迫感。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