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五章:最后的瘋狂-《尋唐》
第(1/3)頁
張仲武的預(yù)料并沒有錯。
此刻在大漠之中,正有一支多達上萬人的騎兵向著遵化等地而來。而且這支騎兵在前進的過程之中,數(shù)量還在不停地增加當中。
真正屬于駐扎寧夏的張嘉右武衛(wèi)的騎兵只有五千人。其他的,基本上是生活在大漠之上的各部族騎兵。
他們自備武器盔甲,自備糧草,自發(fā)地加入到了這場征討之中。
隨著河套城的正式建成,與中、東、西三個受降城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統(tǒng)御大漠的軍事中軸線,也使得唐軍在大漠的影響力一天強過一天。右武衛(wèi)的騎兵開始瀕繁地出現(xiàn)在大漠的每一個地方來宣示大唐的主權(quán)。
生活在大漠中的各個部族,只有兩個選擇,要么向大唐表示臣服,成為大唐的國民,要么便是向著更北的地方遷徙以避開大唐的軍事威脅。
第二個選擇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那代表著更惡劣的自然條件和更艱難地生活,而早先歸順了大唐的一些部族人愈來愈好的生活也給他們作出了好的表率。
成為唐民,便能立刻得到一塊固定的草場,這是草原牧民們朝思暮想的生活。
當然,利益受損的是那些部族原本的統(tǒng)治者們。他們不再有操控族民的權(quán)利,壟斷各類生意交易的權(quán)利。因為大唐的政策,是垂直施加于每一個普通的牧民的。每一塊草場,都具體地劃分到了每一個牧民的頭上。
牧場不再是部族貴族們的產(chǎn)業(yè),牧民們也不再向他們繳稅,每到稅收季,大唐的稅吏們,便會騎著馬,帶著馬車來到這里,向牧民們收取這一年該交的稅賦。
不是沒有部落貴族們反抗,但只要反抗一出現(xiàn),強大的唐軍便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現(xiàn)在他們的面前,泰山壓頂一般地將反抗消滅。能與部落貴族們一齊作戰(zhàn)的,只剩下他們少得可憐的一些嫡系,普通的牧民們,再也不愿意為他們戰(zhàn)斗。
因為朝廷收取的賦稅,比他們的頭人,族長收取的要少得多。
更重要的是,朝廷收取了賦稅,卻又將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用在了當?shù)氐慕ㄔO(shè)之上。比方說,朝廷在大漠建立起了好些個聚居點。這些聚居點里有醫(yī)館,有學(xué)校,有交易的各類生意店鋪。百姓們生病了,可以來到這些聚居點里,花是一點很少的錢,便能得到最好的醫(yī)治。他們的孩子,可以進入這里學(xué)校就讀,不但不花錢,學(xué)校還管飯。這里的生意店鋪,從針頭線腦到糧食鹽巴茶葉,應(yīng)有盡有,價格公道,童叟無欺。
對于部族首領(lǐng)們來說,這是很痛苦的,打又打不過,留下來又似乎成為了多余的人。過去族民們只能跟著他們,是因為只有他們才擁有對外交易的通道,他們積聚的財富,可以讓他們對部民生殺予奪,可以讓部民只能無條件地依附于他們才能生存。
但現(xiàn)在,大唐朝廷無情地摧毀了這一切。
與摧毀中原大地之上那些宗族勢力一樣,大唐在大漠上,在草原之上,也在對于部族勢力予以無情的打擊,以讓他們的統(tǒng)治力量能直接面對每一個普通的族民。
第一步,已經(jīng)差不多走完了。
敢于反抗的部落頭人,墳頭草都已經(jīng)長得比人還要高了。不敢反抗的那些部落頭人,大部分攜帶著他們早年積聚的財富,去了河套城,去了幾大受降城,或者直接跑到了像鎮(zhèn)州易州甚至于武邑這樣的大城市之中生活。
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走第二步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山县|
和顺县|
东安县|
兴安盟|
集贤县|
陈巴尔虎旗|
抚顺县|
香格里拉县|
蒲江县|
清河县|
红原县|
交城县|
遵化市|
陇西县|
海兴县|
宁津县|
波密县|
曲靖市|
池州市|
当涂县|
泗阳县|
卓尼县|
枝江市|
荆州市|
孙吴县|
马尔康县|
道孚县|
伽师县|
寿阳县|
浦江县|
浏阳市|
郯城县|
津市市|
修武县|
合肥市|
秦皇岛市|
苗栗县|
安龙县|
商南县|
莱阳市|
文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