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不速之客-《崛起軍工》
第(1/3)頁
老武名叫武云哲,三十年代便參加了紅軍,因為早年曾在工廠做過學徒,懂得些機械加工,便被當時的根據地兵工廠招了過去,這一干就是二十年。
從兩萬五千里長征,到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從內戰初期的居無定所,到最后大決戰時領導東北軍工廠支援全國戰場作戰,武云哲可以說是中國軍工從無到有的每一步成長,至于他自己更是用汗水甚至鮮血澆灌著這顆支撐起中國軍隊的“參天大樹”……
為了了解迫擊炮的結構,他將未爆炸的日軍迫擊炮彈拿回去自行拆卸,結果發生爆炸,導致左手兩根手指被炸斷;為了提煉彈藥所需的汞,他不顧這種重金屬對身體的侵害,長時間與之接觸,以至于到現在神經還時不時的會發生疼痛;為了能搞到合適的引信,他不顧屬下的反對,親自上陣拆解美制航空炸彈上的延遲引信,最后引信得到了,可隨之而來的爆炸卻將他炸成了重傷。
正是靠著執著和努力,以及幾乎不要命的拼勁兒,武云哲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逐步完成60mm迫擊炮、75mm山炮、大威力手榴彈、新式延遲引信以及大批配屬彈藥的研制和量產,對當時裝備落后的我軍提供極其有利的支持。
正因為如此,在東北局勢逐漸明朗之時,中央將其派往東北,坐鎮大連,主抓全東北的軍工生產,等到全國解放后更是準備委以重任,卻沒想到多年的傷病卻復發,無奈只能前往蘇聯進行治療。
武云哲可是個閑不下來的人,即便是接受治療,他也會擠出時間學習蘇聯先進的軍工技術理論,語言不通便跑到中國留學生哪里請教,待病情稍有好轉更是找到中國大使館申請到蘇聯軍工廠去參觀。
搞得武云哲的主治醫師經常對他抱怨,說他的病還沒好,不能打出亂跑,每當這時,武云哲都會抱歉的笑一笑:“中國還很落后,所以更要抓緊時間,我已經在病床上浪費三個月了,既然能動,那就要不能再耽擱了……”
一來二去,他的主治醫師在無奈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向他豎起大拇指,說武云哲簡直就是“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對于主治醫師的褒獎,武云哲也只是一笑而過,可不關心自己是不是什么保爾·柯察金,因為他知道如果新中國連真正的鋼鐵是怎么煉成的都不知道,即便自己是保爾·柯察金也沒用。
所以他更是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對新技術的學習上,就如同一位剛剛出生的嬰兒,如饑似渴的吸允著**一般,盡可能的吸收先前聞所未聞的新知識,剛開始武云哲還對接觸到的新知識,見到的蘇聯武器裝備感到震撼莫名,然而當他深入了解,特別是結合二十多年的邊區軍工經驗后,他方才逐漸發現,蘇聯的武器裝備固然是好,但卻未必完全符合中國軍隊的現狀。
要知道,蘇聯軍隊預計作戰的地域,是遼闊的歐洲平原,基于此蘇聯特別重視重型裝甲機械化兵團的建設,因為一馬平川的平原特別適合“現代鐵騎”的縱橫馳騁,也由此,蘇聯在武器裝備發展上以重型機械化裝備為主。
大批的坦克裝甲車輛就不說了,各類型的火炮、機槍和彈藥也是如此,所突出的無非是火力和制造簡單,用蘇聯人自己的話說,當全面戰爭打響后,武器裝備的消耗將是個無底洞,所以火力強大才能在被摧毀前給予敵人最大的殺傷;制造簡單才能便于后方大規模生產,從而彌補前線超高的損失,這不是什么專家計算的成果,而是我們偉大的衛國戰爭打出來的經驗教訓。
如果是一般的軍工專家,見到蘇聯的武器裝備和發展思路或許會無限羨慕,可作為有著二十年實踐經驗的武云哲卻不這么看,注重火力、制造簡單固然是好,但所造出的裝備生來就為了消耗,卻讓武云哲很難接受。
武器裝備可都是用真金白銀堆出來的東西,如果一上來就去消耗將會造成多大的浪費?當年在根據地時,戰士們打出去的子彈殼都要拿回來重新填裝,損壞的步槍也不能亂扔,要帶回來返廠重修,所謂的就是盡一切辦法節省材料、工序和開支。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雅县|
惠东县|
涪陵区|
西峡县|
叶城县|
乐安县|
当雄县|
神池县|
衢州市|
宣威市|
航空|
兴安盟|
涟源市|
玉山县|
安远县|
克什克腾旗|
新化县|
徐州市|
肇东市|
东阿县|
江口县|
双流县|
睢宁县|
延川县|
淮北市|
海兴县|
广西|
衡东县|
杨浦区|
绵竹市|
涟水县|
沾化县|
南郑县|
安庆市|
祥云县|
浦江县|
江川县|
台前县|
镇雄县|
台北市|
南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