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但與此同時,率兵攻陷了襄陽的吳三輔卻密奏上報,說朱慈照、高宇順、袁貴妃早在崇禎十八年末,就被秘密釋放,并且由大軍師宋獻策親自護送著離開了襄陽府境......而且這事兒在投降或是被俘虜的大順軍官兵中有不少人知曉,應該是可信的。 另外,吳三輔并不知道紀坤和錦衣衛在調查史可法、黃得功的事兒,也不知道高杰密奏舉報史可法、黃得功的事情。 吳三輔和史可法、黃得功、高杰三人并無交集,也沒啥往來,所以也不可能去羅織一個罪名構陷史可法、黃得功。而且吳三輔這個人從來沒在朱慈烺跟前打過誰的小報告...... 所以這個案子真有點撲朔迷離了! “史卿,”坐在奉天殿東暖閣內的一張案幾后面的朱慈烺,只是面無表情的打量著史可法,“你認為東虜會欣欣向榮?” 史可法是坐在一張椅子上和朱慈烺“獨對”的,聽見朱慈烺的問題,便點點頭道:“陛下,臣在曲阜多時,日日都留意北地形勢變化。以臣的觀察,自東虜設立兩綠旗,并且在山東、北直隸、山西、河南等地行計口授田之法開始,形勢就日趨穩定,百姓也不再逃亡,農事逐漸恢復,各處義軍也一天比一天困難。如果北伐在年內開始,應該還有相當的勝算,如果拖延上三五年,只怕就沒有多少勝算了.......” 朱慈烺知道史可法觀察到的是一個重啟之后的初興王朝日益興旺的場景——人少、地多、利出二孔(耕戰),各種復雜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也都被一掃而光,一切都變得非常簡便。 對于史可法這樣的北方書生而言,這種簡單和初興的社會,恐怕比南明這里亂哄哄的資本主義萌芽階段更加理想吧? “史卿,”朱慈烺道,“朕也想早日北定中原,收復舊都。但是北伐之戰起碼要動用三四十萬大軍,上百萬民夫,耗數年之功......交戰一載所耗之糧,怕是就要以千萬石計了吧?如果考慮到北地還有不少民眾需要賑濟,朝廷需要準備的糧食就更多了。” 三四十萬大軍本身一年所要耗費的糧食,就不下二百萬石了(具體數目還要考慮到軍中的牲口數目),如果沒有水路可以轉運糧食,而要依靠陸路或部分陸路,一年所需耗費的糧草在二百萬石的基礎上乘以五,也不見得能完全保障供應。 而這個數目的糧食,在湖廣的糧食生產沒有完全恢復之前,想要供上是比較困難的——并不是朝廷收不到那么多的糧食,而是很難結余出那么多的糧食。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