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朱慈烺連連擺手:“老國丈不必行禮,坐著說話。” 吳襄也不客氣,滿滿當當的就坐了回去,然后就捋著胡子,斟酌著說:“皇上,不可輕敵太過啊!” “輕敵?”朱慈烺想了想,“您以為東虜這個四面受敵的局還有解?” 吳襄道:“皇上,戰場上的事情,得打過了才知道!四面受敵,八面受敵的......只要兵精將勇,就不是什么問題。如果兵弱將挫,敵人哪怕只有一路也能要了命。” “國丈認為新軍打不過八旗兵?”朱慈烺笑著反問。 吳襄道:“也不是打不過,但是戰于北地原野之上,卻并沒有必勝之把握。” 這個判斷不是吳襄個人的,而是大元帥府和兵部共同作出的! 打仗要將地利的,北清騎兵眾多,即便是新設立的正綠旗,也有大量的騾馬可用。所以在北方平原上,清軍是可以快速進行集結和機動的! 而明軍主要是步兵,雖然有火器之利,但是因為缺乏挽馬,明軍的炮兵必須依賴水路機動。一旦遠離水道,明軍的炮兵優勢多半就不存在了。 此外,明軍的克難模范軍的數量并不多。 現在克難新軍在賬面上的數量已經達到了四十多萬,但是其中半數是新兵,主要是從跟著朱慈烺南下討飯的北人難民中募集的。 這部分新兵現在分駐各地,一邊進行訓練,一邊維持治安。他們實際上是用于維持統治的“內衛軍”——朱慈烺的朝廷一年收那么多稅,而且又削弱了士紳地主的力量,自然要承擔更多的統治成本了。 所以現在南明朝廷直轄八省的地方官府規模都較大,花費也比較多——兩成的公田是官員的職田,地方商稅還和朝廷分成,分給地方的部分也都用來維持官府運轉。 而在余下老兵當中,又有約半數以團為單位駐守各地。真正具有較強野戰能力的只有不到十二萬人,其中的主力編成了七個師,另外有一些獨立的騎兵團、炮兵團。 而且洪興皇帝也不能把這七個師都拉出去,總得留一個看家啊! 因此能用于北伐的精兵也就是十萬上下......的確沒有數量上的優勢。 吳襄又分析道:“東虜財少糧薄,又無海路河道之利,運轉困難,因而利在速決。而我朝人多財豐,又有水路之利,水師之便,因此利在持久。所以三五年間北伐功成,收復關內還是很有把握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