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吳三妹也微微有些皺眉,隨著大明江山漸漸上了正軌,朱慈烺的生活也越來越有規律,像這樣吃著早飯就被人拉走的事情,是極少發生的。 她喃喃自語著:“這又是怎么了?不會是西北......唉!” 西北最近又不安穩了! 不是吳三桂不安穩,而是朱慈烺的兄弟,“貸王”朱慈炯不安穩。也不知道是哪個蒙古部落首領給搭得線,朱慈炯居然和瓦剌蒙古準噶爾部的首領巴圖爾琿臺吉(巴圖爾是名,琿臺吉是尊號,皇太子的意思)勾搭上了。 而且這個巴圖爾琿臺吉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想要歸順大明朝! ...... 當朱慈烺趕到奉天殿東暖閣的時候,錢謙益和朱純杰已經在門口等候了許久了。兩人手中都拿著個奏本,在椅子上坐著說話,看見朱皇帝來了趕緊起身行禮。 朱慈烺微笑道:“別跪了,進來說,到底出了什么事兒?” 奉天殿東暖閣是朱皇帝召開兩府會議、議政會議、召見臣子或使臣,以及批閱奏章的地方。 每天午朝之前,朱慈烺都會在這里批閱一會兒奏章——兩府會議要討論的事情,一般都會先上個奏本,讓朱皇帝看過,不能搞突然襲擊。而朱慈烺每天要看的奏章,一般都會在清辰的時候在東暖閣的長桌頂頭擺好,是有數量限制的,一天通常只看十六個奏本。 內閣府和大元帥府各上六本,左右都察院各上一本,大理寺上一本,議政院上一本。每個奏本都有字數限制,不能超過2000字,而且只能說一件大事。不過多個例行的人事任免,是可以合并計算成一件大事的。 也就是說,理論上,朱皇帝每天只看3.2萬字的報告,處理16件大事。16件大事之外的事務,有司自行處置,事后匯報(在午朝上)即可——朱皇帝的這個作風和他爸爸崇禎真是沒得比了,只怕比躲著不見人的萬歷皇帝都懶。 但是國家在他的“懶政”之下,卻井井有條,蒸蒸日上。 當然了,例外的事情總是有的。比如今天,出現了16大事以外的突發事件,事先沒有上報,但是必須要及時處理,那么哪個部門的事情,就由哪個部門的當家人在午朝之前請見,當面向朱皇帝報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