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四十余騎著騾子牽著馬的騎士,風一般的穿越無邊的黑夜,雖說是夜間,但是這些有馬不騎,非要騎騾子的騎兵,卻還是不能舉火暴露行跡。 因為他們是明軍的騾子兵,現在已經進入了大清國的地盤! 來自松江府的夏完淳一騾當先,肩背一支八尺馬槍,在隊伍前面領路,身邊還跟著一匹矮胖子河曲馬,馬背上沒有人,韁繩則系在夏完淳胯下騾子的鞍子上,由騾子牽著馬在跑。 夏完淳背后還有四十騎,也都和他一樣騎騾牽馬,不過背著的武器不一樣。其中二十騎都背著火槍,槍口一律向上,沒有裝刺刀。十騎背著弓箭,還有十騎則和夏完淳一樣背著長槍。 很顯然,這也是一隊黑槍騎兵,不過和朔方的黑槍兵不一樣,他們裝備的是燧發槍。 燧發槍可比火繩槍好使多了!首先就是沒有明火了,所以能在大晚上的用燧發槍打黑槍或是打夜襲。要不然火繩點燃后星星點點的一片,敵人只要沒睡著馬上就能發現了。 其次是燧發槍的裝彈速度更快,裝彈快,射速就快!而射速快,火力當然就猛了! 第三就是燧發槍不容易走火!火繩槍因為有明火,一不小心就會點著火藥池里面的火焰,那就得走火了。在打埋伏的時候走火,那可就要暴露了。 另外,一支搶走火后濺出的火星又容易點燃擺在周邊的火槍的火藥池,所以火繩槍兵的陣型太密集就容易“走火事故”。因此火繩槍兵的隊形一般比較松散,而升級成燧發槍后,就可以肩并肩的排隊槍斃了...... 原本在南京講武堂當老師的夏完淳(他父親是崇禎18年的進士夏允彝,他本也是文士,但是趕上了科舉停辦的幾年,只好由同鄉徐爾默推薦進了講武堂,畢業留校任教)在接觸到荷蘭進口的燧發槍后,馬上就發現了它在軍事上的巨大價值! 所以馬上打報告申請調職,到了第一火槍騎兵團當了連長——他因為沒上過戰場,所以官職并不高,只夠資格當個連長。 不過夏完淳對自己的軍中仕途,還是充滿信心的! 因此上面的命令一下,他就立即帶領著自己的連隊,找了個水淺之處過了運河,滲透到了清國境內,然后將隊伍一分為三,開始掃蕩清軍的哨騎邏卒了。 無論是什么時代的兩軍對壘,基本上都是從偵查和反偵查開始的! 因為戰場總是被“迷霧”所籠罩,再出色的將軍,也要依靠偵察兵或是別的什么偵查手段獲取的情報來掌握敵情,然后制定出有針對性的作戰方案。 如果一方的偵查手段被敵方完全克制,那么就會變成瞎子、聾子......武功再高,力氣再大的勇士,一旦瞎了、聾了,也打不著誰了。 而在明清相爭的戰場上,主要的偵查手段就是騎兵了,探馬、哨騎、夜不收什么的,基本都是騎兵。 所以哪一方的騎兵實力強勁,往往就能掌握更多的情報,同時遮住敵人的耳目。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