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是對手,就只能縮回去死守幾處要塞了。 所以大清河以北直到北直隸的邊界,除了少數幾個清軍據點,其他地方都已經是明軍的天地。李元胤等人一路行來,看到的都是絡繹不絕趕往德州城下的明軍車隊,除了輸送軍糧軍資的隊伍,更有明軍的步兵、炮兵,一隊接著一隊的往德州進發。 大明的山東、遼東總督衙門和山東巡撫衙門還有山東屯田使司,在過去的五年中為了再度北伐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大清河畔的濟南城則被當成北伐的大本營來建設,不僅城池得到了加固和升級,而且還修筑了許多用于囤糧的倉庫,儲存了大量產自兗州屯區(運河和泰沂山區之間)的糧食主要是一種由面粉和薯粉混合成食品,也有一些從淮北、徐海運來的面粉。大約存了2000多萬石!另外還儲存了不計其數的草料、棉衣、車輛、營帳、毛毯、棉被、藥品、布匹、火藥、火槍、盔甲、腌肉、油脂等等物資,足以支撐起一場規模浩大的北伐。 除了可以長期儲存的各種物資,山東巡撫衙門從秋后開始,就以挖掘運河和整修官道的名義開始大規模雇役了。 在鄭芝龍這個很可能是大明有史以來最好的戶部尚書的主持下,在大明朝廷的轄區內,“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納糧”這兩項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的改革已經完成了。 而且其中的“攤丁入畝”一項,不僅是“攤丁”,還將徭役也一起攤入了田畝。 所以大明官府現在不能在戰區以外征發役,只能用白花花的銀子和黃澄澄的銅錢雇傭役了,和役一起被雇傭來的,還有許多的騾馬大車。 這戰事一起,還真是花錢如流水啊! 不過現在的大明朝廷不僅有錢,而且也更會花錢了錢不是胡亂花掉,而是一文錢花出去,必然有一文錢的效果。 開戰到現在并沒有多久,由濟南向北到德州的官道旁邊,就已經能看到有民在擴建和加固新的道路了。 而每一條擋在大軍前進道路上的河道上,也能看見正在搭建的浮橋和用沙袋堆積起來的橋頭堡壘。 每隔50余里,都有一座大型工地已經鋪開這是在建設糧站堡壘! 由濟南到德州有200余里,自大清河北岸起,每50里都要構筑一座“糧站堡”,就是用來進行“接力轉運”的堡壘。 除了明朝境內趕來的那些被雇傭來的山東民,清朝濟北府的農夫也被強行征集起來,成為了大明戰爭機器的一部分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