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正在靜海和青縣之間的運河岸邊一處大營中向史可法提出建議的是孔代親王,他剛剛和戚元弼從前沿返回,已經查看了地形,大致上也知道多鐸是怎么布陣的了。 一幅畫的還算比較精確的軍用地圖,這個時候已經在史可法、高杰、王七、秦明濤、史德威、李元胤等人眼前展開了。戚元弼則將一個個寫著“騎兵”、“步兵”、“炮兵”模樣的小木牌在地圖上的得勝淀和大城縣城間一一擺放停當。 “是背水列陣?”史可法問。 “也不是,還有一點距離,”戚元弼道,“如果真的是背水列陣倒好了。” 孔代親王用“卷舌頭”的漢語補充道:“如果我們選擇背水列陣,敵人很可能會選擇避戰(zhàn),他們的騎兵比我們強大太多了......我們手頭只有8個營不到4000名騎兵,而敵人的騎兵數量至少有一萬五千,足以掩護他們的主力轉移。” 雖然朱慈烺一直在努力擴充自己的騎兵,但是直到洪興六年北伐開始的前夕,不包括平西、朔方、北庭、川東、川西、金甌、靜海等七藩在內的明軍,總共只擁有24個火槍騎兵營和2個槍騎兵營,總共26個營,另外還有二三十個騎兵連(也是黑槍兵)配屬在各個步兵師打雜。 在滿編的情況下,主力明軍的騎兵也只有16000人。 “他們的總兵力有多少?”史可法問。 “六七萬吧,”戚元弼道,“總數比咱們多一些,不過他們的老八旗馬甲一般都有包衣奴才跟隨,所以戰(zhàn)兵的人數應該不相上下。” “那就是五萬對五萬......”史可法想了想,“他們占著騎兵的優(yōu)勢,而咱們的步兵和炮兵應該占上風吧?” “那是當然的!”戚元弼道,“我們有80個步兵營和5個炮兵營,3磅團炮有近90門,還有9門12磅野戰(zhàn)炮。” 將3磅團炮和12磅野戰(zhàn)炮搭配是這個時代歐洲強國陸軍比較流行的炮兵組合套餐,3磅炮打人,12磅炮打炮,另外還有個24磅炮是打城的,在明軍當中并不多見。 現在明軍步兵師的炮營就是3個3磅炮連,1個12磅炮連,1個輜重連和1個工兵連,總共6個連的大編制! 而配備在明軍步兵師中的12磅炮都是比較輕便的鑄鐵短炮,不過還是非常笨重,如果不是有了法蘭西進口的佩爾什大洋馬,還真拉不太動它們。 史可法看了眼孔代老師——這位在南京給大家補課的時候挺能吹的,現在可是真打了,有沒有辦法?能不能代替一下孔明? 孔代親王說:“敵人的步兵火力較弱,騎兵則非常強大,正常的戰(zhàn)術應該是以步兵吸引我們的注意,為騎兵的迂回攻擊我軍的左翼和后方創(chuàng)造機會。”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