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老山南坡腳下,大明陸軍講武堂(南京武備學堂)里面,今兒也和開了鍋的熱水一樣沸騰起來了。早上出操時堂長郝永忠(郝搖旗)扯開大嗓門宣布了朝廷要討伐安東叛軍和開始招募壯勇、義勇、騎士的消息后,就再沒人能安心上課了。 所以的學生,無論是年初才入堂的新生,還是將要畢業的正等畢業考試和入隊實習的三年級學生,人還在講武堂內,心思卻不知道飛到哪兒去了。 不僅講武堂的學生們都沒有繼續學習的心情,就連講武堂炮兵科三年級的教官,今年24歲的試百戶孫世寧,現在也沒了給學生講解彈道學的心思了。 因為他知道,即將開始的平定安東之役,又將創造出數千上萬的克難功臣! 對于他這個“年份”,科班出身的青年軍官而言,擁有“克難”功臣號,毫無疑問是將來平步青云的倚仗。 而且他比一般的講武堂出身的青年軍官還多一個優勢,他是大忠烈的兒子! 他爸爸就是崇禎皇帝最后的指望,陜西總督,加兵部尚書銜,都督七省軍事的孫傳庭孫文忠公! 孫傳庭在潼關戰死時,孫世寧才八歲,同年十月他和家人居住的西安被李自成攻破,他母親張氏和他的兩個小娘還有他的兩個姐妹全都投井自殺,只剩下他一個人孤苦伶仃的被一個老翁收養。后來李自成一度和大明聯手抗清,在代王府任官的孫傳庭的長子孫世瑞才得入陜西,替母親收了尸,又找到了失散的兄弟孫世寧。 兄弟二人這才相扶南下,跑去南京投了當時的撫軍太子朱慈烺。 而朱慈烺在那時已經給孫傳庭上了“文忠”的謚號,而且還追封了鎮武侯的爵位。 孫世瑞到了南京后,當然就襲了父親的爵位,而且朱慈烺還給了免代降一次的恩典——孫傳庭雖然是忠烈,但并不是克難功臣,所以他傳下的爵位是要代降的。 至于孫世寧因為是次子,所以無法得到爵位和官職——朱慈烺這里沒有“世職”這回事。功高就封爵,除了內藩有世襲的官職,其他人都不能得到世職。所以身為大忠烈之子的孫世寧就只能當一個沒有官身的布衣! 這樣的安排看著有點無情,但同樣也是對孫世寧這一類二代、n代們的激勵。要是一生下來什么都有了,連官職都有了,躺著就做官了,那還有努力的理由嗎? 所以朱慈烺雖然在封爵的時候很大方,但是卻一直堅持“不賞世職”和“不封次子”的原則。 別說孫傳庭的次子不能因為祖蔭得到爵位,連吳三輔的次子都是白身布衣! 可以例外的,只有王爵!親王、郡王的次子可以封侯和伯,三子可以封伯和子,四子可以封子和男,親王的五子可以封男,郡王的五子及以下就是白身了!而親王的六子及以下一樣是白身! 而大量的貴族出身的“白丁”,就成了軍校生和應募騎士的主要來源......哦,還有不少人上了去新大陸打天下的海船。 總之,沒有了世襲的富貴,他們這些人也就只能開始努力了。 另外,朱慈烺雖然沒有給他們官職和爵位,但是卻為他們開辦了許多新式學堂,以幫助他們成材。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