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不過李定國還是有點沮喪,因為他知道大順向南拓展的空間已經不大了。緬甸往西只有一個小小的阿拉干是可以吞并的,再往西走不是大海就是遍布瘴痢的大山,根本不是大軍可以穿越的。 而往東,又被大明——暹羅聯軍所阻擋,看來也很難再有所進展了。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大順帝國的續存,也為了追隨大順的二十五萬戶老營戰士和他們的子孫的未來,北伐就勢在必行了。 “現在看起來出祁山的把握要比再攻暹羅大多了。”李定國說,“臣在阿瓦見過不少西人海商,向他們打聽過明朝增援暹羅所需的時間......如果順著海風,大軍自上海出發,數十日便可抵達黃金堡。而且暹羅盛產稻米,遠征之軍無需攜帶糧草,完全可以在暹羅就食。 而且我軍自云南出兵,至阿瑜陀耶城有四千多里陸路,而且沿途多有山巒密林所阻,還都是瘴痢之地。大軍未到戰場,怕是已經病倒三分之一了! 而戰于祁山,則是敵我雙方都受制于后勤轉運......明朝方面路遠,而我朝則困于路險。 臣以為由川入陜之策無非是趁敵不備而奇襲,或且戰且耕,屯田于敵前。昔日諸葛六出而無功,就是因為不敢用奇,又不曾屯田。今我朝出祁山,當以奇為先,以屯田為本。” “如何以奇為先?”李過追問。 “奇為先者,當精選死士數千,越終南而襲關中,使明軍震怖,引陜西諸軍赴援。屯田為本者,乃是大兵攜帶農具種糧出祁山,取秦州、隴西之地,筑堡壘,屯田谷,以為持久。” “要持久?”李過皺眉,“我軍素以飄忽游動而得逞,而明軍則善于筑城守城。如今我軍卻要筑堡屯田,豈不是以我之短,擊彼之長嗎?” “皇爺所說的是過去的明軍!”李定國搖搖頭道,“如今的明軍不但善于筑壘守城,更善于野外浪戰。” 李過點點頭,沉默不語。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