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如果農村本身不能提供足夠的產品以支撐一個較高的城市化率,那么農民的購買力又從何而來?農村市場的基礎,還是用農產品交換手工業品(工業品)啊! 如果農村不能提供足夠的產品,那么無論實行什么樣的制度,也不可能形成一個大市場的......沒有產品,就換不到錢,沒有錢哪來的市場?讓人白給也不行啊! 而要讓農村提供足夠多的產品和讓農村生產足夠多的產品,其實也不是一回事,這里面有個勞動生產率的問題。 因為農民本身也消耗農產品,所以在勞動生產率過低的情況下,比如讓一億農業人口供一千萬城市人口。那么農村的市場,最多也就是一千萬城市人口生產的大部分手工業品了。 所以用平分土地的方式,未必能夠創造出一個龐大的農村市場——平分土地其實是一種“養育人口”的政策,會造成人口增長過快,從而消耗掉本可以提供給城市的農產品...... 因此朱慈烺從一開始就不愿意平分土地,也不愿意修復軍戶制或建立府兵制——這種土地兵役制的本質其實也是將土地分成小塊來養人(養兵)。 第一代軍戶、府兵占有比較大的生存空間,又被束縛在土地上,閑來無事,肯定得多生多養。幾代之后,原本寬松的土地必然會變得非常緊張,府兵軍戶也就失去“剩余的農產品”去支撐兵役了。 當然了,軍戶上層和軍籍士大夫對軍田的侵占加劇了軍戶制瓦解的過程,但是即便沒有這些蛀蟲,軍戶用來支持兵役的“剩余農產品”,也必然會被過多的后裔子孫給吃掉。 在原本的歷史上,軍戶制最遲到英宗朝就已經喪失大部分戰斗力了,所以無論如何都維持不到崇禎時期的...... 雖然授田制在朱慈烺建立新軍的初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北伐收復中原后,授田就變成了授予可流通的土地券。同時朱慈烺又想方設法把得到授田較多的功臣和軍官都集中到應天府,并且為他們的后代提供更好的教育,更多的上升通道。 他的這種做法不僅是為了凝聚一批保衛朝廷的軍事貴族,也是為了推動適合發展大農業的華北地區的土地適當集中。 ...... “朱襄理,在下就張廣輝。” 在聊城附近的安平鎮上,借著皇家商會襄理朱某的名義,朱慈烺見到了聊城一帶最大的農場主張廣輝。 這是個三十多歲的中年人,長得高大健壯,坐下來后還腰桿筆直,顯得極有銳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