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僧格點點頭,“我本來還在猶豫是該東進還是應該南下,現在終于可以做出決斷了!” 這段時間,東進和南下的機會同時擺在了僧格跟前。 東進的機會是明軍在遼東打出來的。滿洲崩潰后,喀爾喀三部和科爾沁部一起跟著垮臺,不甘心被察哈爾汗國、土默特汗國統治的蒙古小部落紛紛西遷,極大的壯大了準格爾部的實力。 而且察哈爾汗國和土默特汗國的力量有限,無法在短期內填補喀爾喀三部崩潰產生的權力真空,所以就給了準部東向統一諸蒙古的機會。 南下的機會則是天竺的那個“世界的征服者”奧朗則布給僧格送來的。奧朗則布通過政變奪了父親沙賈汗的皇位后,就決定要干兩番大事業——兩番大事業比一番大事業更有挑戰性啊! 奧朗則布都“世界的征服者”了,當然要干一點有難度的事情了。 他的第一番大事業是統一印度!這是理所當然的,沒有什么好說。 而奧朗則布的第二番大事業則是收復祖業撒馬爾罕——印度的莫臥兒王朝是帖木兒帝國的傳人。是被烏茲別克汗國趕出老家,跑到印度去稱王稱霸的。現在出了奧朗則布這位偉大的世界征服者,當然得先把老家征服回來了。 要不然祖墳都在人家手里,指不定什么時候就給了倒了斗,還敢稱什么世界的征服者?這不是笑話嗎? 所以奧朗則布當了印度皇帝以后就準備發兵去揍布哈拉汗國。 而布哈拉汗國其實已經衰落了,被波斯王國、希瓦汗國(在布哈拉西邊,汗王也出自烏茲別克王族)輪番吊打,盟友哈薩克汗國、葉兒羌汗國又被準格爾部滅亡,日子不是一般的難過。不過世界的征服者奧朗則布在篡位前卻被布哈拉汗國打得大敗虧輸...... 但是奧朗則布并不認為北征布哈拉的失敗反應了自己的真實實力——他在阿富汗和布哈拉接壤的巴赫爾地區多次擊敗布哈拉汗國的軍隊,如果不是因為印度的騎兵比不上烏茲別克人(布哈拉汗國)和土庫曼人的騎兵,以至于無法保護后勤線的安全,帖木兒帝國的旗幟早就在撒馬爾罕的城頭飄揚了。 所以奧朗則布早在篡位之前,就主張聯合布哈汗國北方的異教蒙古人夾攻布哈拉汗國。 為了實現這個計劃,奧朗則布還曾經親自出使清朝。可惜趕上了多爾袞墜馬而亡,一無所獲。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