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通過這位韋大領事,大明朝廷和巴達維亞當地的華商就算搭上線了——僅僅是搭上線,因為朱慈烺從來就不會對南洋華僑報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期望,更不會一次性向巴達維亞的華僑提供過多的軍事、外交和政治上的支援。 因為朱慈烺非常清楚這幫背井離鄉去爪哇島謀生的華僑不僅沒有多大的力量,而且也沒有駕馭強大力量的能力和思想準備。就算給他們足夠的燧發槍和大炮,他們也當不了殖民者,也趕不走荷蘭人。 所以朱皇帝對巴達維亞華僑的政策就是提供有限的幫助,同時輸出新儒學,培養具有一定戰斗精神的新華僑。 而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駐巴達維亞的使團,還是那些有力的大明商行,還是儒經學堂的老師,都無一例外的傳達出這樣的信息——大明對巴達維亞和爪哇島沒有任何企圖......而且,荷蘭是大明的好朋友! 可別以為這種溫和的路線會讓馬特索爾科總督感到舒服,恰恰相反,這位荷屬東印度的總督情愿中國人采取激烈對抗的路線,因為只有那樣他才能大張旗鼓的進行反擊。 可是狡詐的中國皇帝卻一邊緩慢而堅定的增強自己在整個南洋地區的實力,一邊卻在努力維持同荷蘭的友好并且讓荷蘭東印度公司能夠從和中國的貿易當中獲得豐厚的利潤。 哪怕東印度公司的各種小動作不斷,甚至公開推動反對天朝帝國的馬六甲聯盟的成立,朱皇帝都沒有一點被激怒的意思......當然了,沒有被激怒的朱皇帝只是對荷蘭人異乎尋常的友好,并沒有因此放慢南下的步伐! 而這種看似自相矛盾的政策則讓馬特索爾科總督左右為難,想要全力對抗南下的明朝,卻又沒有辦法放棄豐厚的利潤,最后只能在對抗和合作這兩條路線當中不停的搖擺。 面對天朝帝國這樣的龐然大物,整個荷蘭都全力以赴,都未必能有勝算,何況一個左右搖擺的東印度公司? 所以馬特索爾科總督倒是非常期待韋青木能夠給他帶來決裂的消息......當然了,他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今年只有二十五歲的韋青木在總督府的小會客廳里靜靜的等著馬特索爾科,這位年輕的領事的內心其實也和馬特索爾科一樣,期待徹底的決裂。 雖然徹底決裂會讓韋氏家族在巴達維亞的生意蒙受重大損失,但是他的家族早就做好了準備! 大筆的資金已經通過東印度公司的銀行匯往了廣州,族中的老弱也遷去了萬丹。中國區的大宅也早就被改造成了堡壘,如果真的發生對抗,憑借著大宅、使館和其它一些堅固的商館,巴達維亞的華僑一定可以堅守很長時間。 而萬丹和馬打藍的蘇丹也早就想投奔天朝,一定會及時來援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