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同一時間,十數條適合在近海淺灘航行的圓底槳帆船穿破了清晨海面的霧氣,轟的一聲靠上了柔佛海峽入口處的灘涂上面。 這些圓底槳帆船的式樣和阿拉干帆船的式樣有點相似,都是雙桅低干舷,可以槳帆并用,非常合適在淺水區域活動。對于擁有漫長海岸線的大明而言,這種適合在近海活動的船只是非常實用的,不僅是沿海各省水師提督司(相當于海岸警備隊)的主力艦艇,而且主要負責在遠海執行任務的大明海軍也大量裝備了這種載重幾十噸上百噸的雙桅小船,數量多達三四百艘! 而這種小船在大明海軍的作用主要有三個,一是充當臼炮炮艇——艦用的開花彈其實早就出現了,不過在木管引信和木質彈托出現前,開花彈是不能上大船的,只能上小型炮艇。這樣即便出事故,損失也比較小。而小艇上裝不了重型加農炮,所以就只能上臼炮了。 這種裝了大口徑臼炮的小艇在艦隊決戰中當然沒有什么用,但是卻可以用來轟擊敵人的沿海城市和港灣。 二是在艦隊決戰中充當護衛艦艇以防備對方的縱火船或臼炮船靠近。 三是充當登陸艦體。就像現在這樣,運載著大明天朝的仁義之師沖上柔佛國的灘頭! 大明仁安公爵護衛團第一營的營官,年老德高的山本重澄,現在就搭乘在一艘七八十噸(載重噸)的雙桅槳帆船上。船底剛一靠上灘涂,他就第一個從甲板上跳進了齊腰深的海水當中。只見他穿著身掉了色的紅布短衣,下身一條短褲,短戰衣外套著胸甲,腦袋上頂著個頭盔,背上還有一面白底背旗,上面四個大字——仁義之師! 這可是真正的仁義之師啊! 跟著山本從小船上下來的一營官兵都是矮矮小小的日本武士,這幫島民比較能忍受暈船,哪怕在海上漂泊了2000多里(他們是從洛坤府出發的),現在仍然能夠打起精神投入登陸戰。 哦,應該是投入登陸......因為沒有戰。 “仁安第一營!以連為隊,方陣隊形!” 山本重澄舉著一把武士刀,扯著嗓子高喊,一雙老眼里面滿是淚花。因為灘頭陣地的前方,一片安靜祥和,并沒有全副武裝的柔佛國戰士,只有大片的椰子樹林。 他再回頭看看,海面上的霧氣已經散得差不多了,正在執行登陸任務的明朝艦船的身影已經清晰可辨。中型的“州縣級”硬帆炮船(鳥船型)正在外圍巡弋,更大型的太平洋帆船(也是硬帆)正在進行換乘,大批大批的士兵正爬下繩網,上到小舢舨上——并不是所有的登陸部隊都能乘坐輕型槳帆船直接沖灘的,畢竟這種輕型槳帆船的數量有限,跟隨登陸艦隊南下的不過三十多艘,半數用在柔佛海峽北岸這里,還有一半則用來沖淡馬錫島的灘頭。 此時的海面上,除了這些明軍的炮船、運輸船和登陸的舢舨之外,就再無別的船只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