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準格爾的石堡王城就是塔什干城,在烏茲別克語中,塔什干的意思就石頭城。石頭城之名并不是得自石頭城墻,而是得自城外非常多見的巨大卵石。塔什干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經出現,應該是中亞希臘化的產物。后來又成為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因而變得繁榮起來。但是當僧格的大軍兵臨塔什干城下時,希臘化時代修建的石頭城墻早就不存在了,而且城市的繁華也早就成為了歷史。 面對蒙古人的入侵,當地的烏茲別克貴族表現得非常勇敢,抵抗到了最后,城市幾乎被戰火夷平。 已經開始筑城定居的準格爾人很快就發現了塔什干城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這座城市位于恰特卡爾山脈西面,錫爾河右岸支流奇爾奇克河谷地的綠洲中心地帶,距離錫爾河的干流也不遠,四周全都是肥沃的農田和草場。準格爾人只要占據了塔什干,就能控制一大片在中亞來說非常少見的宜耕宜牧之地。 另外,沿著錫爾河逆流而上300里,就是中亞地區最富饒肥沃的費爾干納盆地。 準格爾人只要在塔什干城的廢墟上筑起一座新的堅固城堡,然后在奇爾奇克河和錫爾河的交匯地點再筑一座支城,最后再控制住位于費爾干納盆地出口處的古城苦盞,就能牢牢的將中亞最濕潤和最富庶的地區牢牢控制在手中。 更讓準格爾的僧格王感到滿意的是,塔什干所在的奇爾奇克河谷地再加上錫爾河中游兩岸地區,因為經年累月的戰亂,人口大幅減少。將近四萬里見方(一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幾乎看不到什么人煙了。 所以在滅亡布哈拉汗國的戰爭結束后,僧格王就決定將自己的王城從楚河城遷到塔什干,并且在塔什干城的廢墟上筑起石堡王城,作為準格爾王國的都城。 大批在楚河兩岸耕種的百姓也根據僧格王的命令遷移到了石堡王城周圍,全都分配到了肥沃的土地。 至于準格爾王國的蒙古腹心部,在吸收了大量從東方逃亡過來的喀爾喀蒙古、科爾沁蒙古和八旗蒙古的部眾人,人數已經超過了80萬。這些人被僧格王分成了12個萬戶,120個千戶。其中的4個萬戶是王廷萬戶,8個萬戶則被分給僧格的兄弟和叔叔,稱為藩鎮萬戶。 4個王廷萬戶全部被遷移到了塔什干周圍,兩個在奇爾奇克河沿岸,兩個擺在錫爾河沿岸,每個萬戶都分到了一萬五千里見方的土地(差不多600萬畝,人均將近100畝),開始從游牧向半耕半牧轉變。 余下的8個藩鎮萬戶中也有兩個是半耕半牧的“駐城萬戶”,一個屬于噶爾丹,被擺在楚河城。一個歸了僧格的叔叔楚琥爾烏巴什,被擺在了錫爾河左岸的平原上,守衛著石堡王城西南的門戶,也筑了一座城堡作為統治中心,起名為王叔堡。 第(1/3)頁